首页> 中文学位 >梅毒治疗后RPR转阴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6h】

梅毒治疗后RPR转阴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英文缩略语表

声明

前言

第一部分 651例梅毒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分析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随访2年151例梅毒患者初始RPR滴度、治疗及影响血清RPR转阴率因素分析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梅毒螺旋体的检测方法及应用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研究2000~2006年天津市STD研究所门诊梅毒患者病期、高发年龄、男女比例、婚姻状况、传染途径、职业构成、文化程度等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情况,探索影响梅毒预后的因素,以便对梅毒实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漏诊和误诊,以防传播,为性病及艾滋病防治措施提供第一手的临床资料。 方法:首先对天津市STD研究所门诊651例梅毒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实验室检查和临床特点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诊断方面的特点。然后对151例随访2年资料较完整的梅毒患者的血清学特点、治疗方法及影响患者血清RPR转阴的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1.651例患者男性403例(62%),潜伏梅毒135例占20.74%;女性248例(48%),潜伏梅毒187例占28.73%;男女之比为1.63:1;2.20~39岁者403(61.90%),40~49岁者151例(23.20%),50~59岁者62例(9.52%),各年龄段男女分布有统计学差异;3.已婚者528例(81.11%)非婚性接触509例(78.19%);4.各期表现各异;5.RPR、TRUST阳性率分别为70.05%和76.25%,TPPA的阳性率为98.92%;6.一期和二期初始RPR滴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7.青霉素和米诺环素治疗梅毒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8.小于40岁与高于40岁以上组比较,病程小于3个月与大于3个月比较,RPR转阴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9.患者的性别、有无合并症与血清RPR转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1.梅毒患者虽然仍是男性多于女性,但女性发病率逐年上升。潜伏梅毒比例增加,尤其女性潜伏梅毒增加更加明显;2.梅毒患者高发年龄仍以20~39岁性活跃人群为主,40岁年龄组及50岁以上年龄组发病也开始增多,20岁以下学生也呈逐年上升趋势;20~年龄段女性多于男性,≥30年龄组男性多于女性;3.感染途径多为婚外性接触,尤其引起注意的是20岁以下学生竟有多个性伴;4.梅毒容易同时伴发其它性病;5.高学历人员比例增加;6.梅毒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特别是对于潜伏梅毒,作为无症状携带者存在于社会是非常重要和危险的传染源,联合应用RPR或TRUST和TPPA检查,以减少漏诊、误诊;7.梅毒的失访率较高,失访者继续传染他人的可能性高;8.青霉素目前仍作为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若青霉素过敏,则可以用米诺环素/阿奇霉素和头孢曲松作为替代药物;9.一期梅毒患者治疗后血清反应转阴率最高、速度最快,而病期较长的二期梅毒患者治疗后转阴需要的时间较长,转阴者分散。一期梅毒患者RPR首次滴度越高,转阴时间就越长;而二期梅毒患者RPR首次滴度越高,转阴率就越高,转阴时间越短;10.年龄>40岁的患者RPR转阴率低于年龄<40岁的人群;病程<3个月的患者1年内RPR转阴率高于病程>3个月的患者;11.患者的性别、有无合并症与血清RPR转阴无关,但女性未转阴率高于男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