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造血克隆的早期识别及根治研究
【6h】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造血克隆的早期识别及根治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
   从免疫表型、分子生物学、细胞形态学、组织化学等方面寻找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恶性克隆负荷显著相关的辅助诊断指标,并在体外及体内对不同方案治疗MDS的机制及疗效进行研究。
   方法:
   研究对象为MDS患者73例及正常对照12名。第一部分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白介素-3受体a(CD123)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v Stimulating Factor,G-CSF)受体(CD114)在MDS患者骨髓中的表达情况,从免疫表型方面寻找MDS恶性克隆的分子标志。第二部分采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dlkl(delta-like1)基因在MDS患者骨髓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寻恶性克隆的分子标志。第三部分利用t检验、X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MDS患者骨髓形态学、外周血象、铁代谢等指标与典型染色体异常、恶性克隆负荷及分子遗传学进展的相关性,从细胞形态学和组织化学等方面探索MDS恶性克隆的标志。第四部分体外培养MDS患者骨髓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GM-CFU),14天后分别加入地西他滨、HA(高三尖衫酯碱+阿糖胞苷)、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等药物,采用FCM检测72h后细胞的凋亡率及分化抗原CD11b、HLA-DR的表达,并采用RT-PCR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mRNA的表达,研究不同药物对MDS患者GM-CFU的作用及机制。第五部分将MDS患者根据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评分分为中低危组和高危组,对依据不同危险度实施的分层治疗疗效进行分析。
   结果:
   第一部分、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分化异常,CD34+CD38-/CD34+比例((14.034±5.27)%)显著高于对照组((7.704±4.36)%)(P<0.01);MDS患者骨髓CD123+CD34+CD38-/CD34+CD38-表达率为(48.39±28.15)%,显著高于对照组((8.754±11.71)%)(P<0.01),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CD123表达率((63.15±23.84)%)显著高于一系((19.30±8.65)%)及两系((32.32±22.93)%)血细胞减少者(P均<0.01),染色体异常患者的CD123表达率((54.294±24.72)%)显著高于染色体正常组((35.404±29.07)%)(P<0.05),CD123+CD34+CD38-/CD34+CD38-表达率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r=0.457,P<0.05)及恶性克隆负荷呈显著正相关(r=0.357,P<0.05); CD123+CD34+CD38-细胞的CD114表达率为(34.82±29.58)%,显著低于CD123+CD34+CD38-细胞中的CD114表达率((53.48+27.41)%)(P<0.05),表型为CD123+CD34+CD38-的细胞可能是MDS的恶性克隆细胞。
   第二部分 dlk1基因在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中的表达量为0.7342±0.3652,显著高于对照组(0.4801±0.1759)(P<0.05);随MDS亚型进展,dlk1基因表达量显著增高(P<0.05);dlk1基因表达量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呈显著正相关(r=0.467,P<0.05);染色体异常组的dlk1表达量(0.9007±0.4334)显著高于染色体正常组(0.6411±0.2630)(P<0.05);dlk1表达量较高(≥0.8)组的平均恶性克隆负荷(0.4134±0.3999)显著高于dlk1表达量较低(<0.8)组(0.1517±0.3109)(P<0.05)。
   第三部分、MDS患者常见的染色体核型异常由多至少依次为-7、+8、+21/-21、-5/5q-、-Y等。特征性病态造血与典型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包括:双核粒细胞、红细胞缗钱状与-7显著相关;双核粒细胞与-5/5q-显著相关;粒细胞分叶不良与-20/20q-显著相关(P均<0.05)。MDS高恶性克隆负荷的指征包括:A组(骨髓涂片见到奇数核红细胞、外周血出现幼稚细胞)、B组(骨髓涂片见到双核粒细胞、粒细胞分叶不良、骨髓三系病态造血、PAS阳性、血清铁蛋白≥220ng/mL、不饱和铁结合力(UIBC)<40umol/L)。满足A组两个条件,或满足A组其一同时满足B组两个及以上条件,或满足B组4个及以上条件者具有显著较高的恶性克隆负荷(P<0.01)。MDS患者分子遗传学进展的危险因素包括:骨髓涂片可见奇数核红细胞、粒细胞巨幼样变及高髓系分化指数(Differentiation Index,DI)(P<0.05)。
   第四部分、地西他滨可诱导MDS细胞凋亡,经1.6mmol/L、3.2mmol/L、6.4mmol/L地西他滨作用后,细胞凋亡率为别为(21.969±10.187)%、(24.2464±9.053)%、(26.438±10.742)%,显著高于对照组(13.965±3.503)%(P均<0.05),呈浓度依赖性;地西他滨同时可促进细胞分化,经3.2mmol/L、6.4mmol/L地西他滨作用后,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b表达率分别为(43.546±11.222)%、(46.8544±10.34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1.1964±12.839)%)(P均<0.05)。经HA作用后,细胞凋亡率为(32.048±9.525)%,显著高于对照组((13.965±3.503)%)(P<0.05),死亡率((31.550±9.514)%)亦显著高于对照组((7.399±5.990)%)(P<0.05)。经DA作用后,细胞死亡率((55.396±16.063)%)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凋亡率((4.664±4.074)%)、CD11b表达率((14.422±14.921)%)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均<0.05)。
   第五部分、根据不同危险度实施分层治疗是MDS治疗的主导思想;中低危组患者应用造血刺激因子(Htematopoietic Stimulating Factor,HSF)治疗的总有效率(74.4%)及总显效率(65.1%)均显著高于不用HSF组(有效率36.4%、显效率18.2%)(P均<0.05),贫血患者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治疗的血红蛋白显效率(28.6%)显著高于不用EPO组(0%)(P<0.05),粒细胞减少患者应用G-CSF治疗的中性粒细胞有效率(69.0%)显著高于不用G-CSF组(20.0%)(P<0.05);IPSS高危组MDS及MDS转白患者首选IA(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化疗,地西他滨治疗MDS的疗效初步观察较好,仍有待于大样本量的长期观察。
   结论:
   (1)MDS患者高恶性克隆负荷的指征包括:CD123高表达、dlk1基因高表达、骨髓涂片可见奇数核红细胞、外周血可见幼稚细胞;
   (2)MDS患者特征性病态造血与典型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包括:双核粒细胞和红细胞缗钱状与-7显著相关、双核粒细胞与-5/5q-显著相关、粒细胞分叶不良与-20/20q-显著相关:
   (3)MDS患者分子遗传学进展的危险因素包括:骨髓涂片可见奇数核红细胞、粒细胞巨幼样变及高髓系分化指数;
   (4)根据不同危险度实施分层治疗是MDS治疗的主导思想;IPSS中低危组MDS患者可获益于造血刺激因子的应用,IPSS高危组MDS及MDS转白者首选IA方案化疗,地西他滨在体外及体内对MDS均有较好的疗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