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羟基磷灰石-壳聚糖载溶菌酶生物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6h】

羟基磷灰石-壳聚糖载溶菌酶生物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
  观察羟基磷灰石-壳聚糖载溶菌酶生物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成骨效果,为人工骨材料的迸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为骨缺损和骨不连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方法:
  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6只,体重2.5kg-3.5kg之间,雌雄不限。采用随机法将动物分为三组:A组:空白对照组;B组:自体骨移植对照组;C组:材料移植组。每组12只。将兔的双侧桡骨中段连同骨膜切除12mm长的骨段,做成标准的骨缺损模型。A组不做任何处理,B组植入原位骨,C组植入复合材料。分别于术后4,8,12W行大体标本观察,X线平片及病理切片组织学观察新型骨修复材料的成骨效果,对X线平片及病理切片组织学观察的结果采用Lane-Sandhu法,进行方差分析,并得出结论。
  结果:
  1.大体观察显示B组和C组植入12W后骨缺损愈合,塑形基本接近正常。A组显示骨折断端封闭,未形成骨性连接。
  2.X线平片显示随着时间延长,B组和C组骨缺损处骨痂逐渐增多,12W基本愈合,塑形完成,其中C组所植入材料逐渐降解,材料降解与骨长入几近同步,逐渐被骨组织取代。A组见骨折断端有部分骨痂形成,量少,12W时未见骨性修复,髓腔封闭,形成骨不连。用Lane-Sandhu法X线评分方差分析比较:A组与C组相比P<0.05,差异有显著性;B组与C组比,P>0.05,差异没有显著性;A组与B组比,P<0.05,差异有显著性。
  3.组织学观察在各时间段内,在纤维结缔组织、骨痂、骨小梁和类骨组织的生成量以及成骨细胞方面B组和C组均好于A组。用Lane-Sandhu法组织学评分P值:A组与C组相比P<0.05,差异有显著性;B组与C组比,P>0.05,差异没有显著性;A组与B组比,P<0.05,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
  1.羟基磷灰石-壳聚糖载溶菌酶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植入后未出现毒性及异物反应,伤口愈合正常,未出现明显伤口感染、材料暴露和组织坏死。动物运动、进食、精神状态都呈现健康状态。
  2.羟基磷灰石-壳聚糖载溶菌酶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能为新骨的形成提供支架,植入后,与骨组织的接触处及材料的内外表面均有骨形成。
  3.羟基磷灰石-壳聚糖载溶菌酶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可降解性,植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复合材料逐渐降解,最终被骨组织所替代,且材料降解与新骨长入几乎呈同步性。
  4.羟基磷灰石-壳聚糖载溶菌酶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成骨作用,可作为一种新型复合人工骨材料修复骨缺损,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一条新途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