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舒芬太尼切口痛大鼠痛觉过敏及脊髓背角细胞MOR表达
【6h】

舒芬太尼切口痛大鼠痛觉过敏及脊髓背角细胞MOR表达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阿片类药物的发现在疼痛治疗中有着里程碑的作用,其主要作用于体内的μ型阿片受体(mu opioid receptor,MOR)产生镇痛作用。早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人发现阿片类药物应用后会使患者的痛觉感受增强,即所说的痛觉过敏(opioid-inducedhyperalgesia,OIH)。 临床上多选择使用长效阿片类药物舒芬太尼,或者阿片受体激动激动拮抗剂地佐辛等用来缓解瑞芬太尼诱导的痛觉过敏,系列文献也证明了其有效性。但同是作用于阿片μ受体,此类药物的应用是否只是掩盖了痛觉过敏的临床表现?在实质上却进一步加重了痛觉过敏的组织学改变,是否会产生延迟而持久的痛觉过敏反应? 目的:研究长效阿片类受体激动剂舒芬太尼临床剂量下否会引起切口痛大鼠痛觉过敏,以及剂量和给药方式的对大鼠痛觉阈值的影响,并初步探讨舒芬太尼-切口痛痛觉过敏大鼠脊髓背角细胞中MOR受体表达的变化。 方法:通过观测鼠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舒芬太尼对于疼痛阈值的影响,评价临床剂量舒芬太尼是否可以诱导的痛觉过敏以及痛觉过敏的程度;相同剂量的舒芬太尼不同给药方式对大鼠痛觉过敏的严重程度的影响;纳洛酮(μ受体拮抗剂)、舒芬太尼(μ受体激动剂)、地佐辛(阿片μ受体拮抗剂,κ受体激动剂),评价作用阿片受体不同作用的药物对于大鼠痛觉阈值的影响;通过对于大鼠痛敏峰值时的脊髓背角细胞中MOR表达水平的测定判断,其与痛觉过敏的相关性。SPF级雄性SD大鼠80只,体重200g~250g,42~49日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8组(n=10):小剂量舒芬太尼切口痛组(SL):按3μg/kg的标准给大鼠缓慢推注舒芬太尼(经尾静脉);中剂量舒芬太尼切口痛组(SM):按12.5μg/kg的标准给大鼠缓慢推注舒芬太尼(经尾静脉);大等剂量舒芬太尼切口痛组(SH):按25μg/kg的标准给大鼠缓慢推注舒芬太尼(经尾静脉);对照切口痛组(C):经大鼠尾静脉置管输注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分次组:按25μg/kg分四次间隔15min经尾静脉给予舒芬太尼,给药完毕进行切口痛模型造模;泵注组:以2ml/h的速度按25μg/kg的标准经尾静脉给大鼠泵注舒芬太尼。纳洛酮切口痛组(N组):按5mg/kg的标准经尾静脉给大鼠缓慢推注纳洛酮;地佐辛切口痛组(D组):按25mg/kg的标准给经尾静脉大鼠缓慢推注地佐辛。分别于输注前24h、推注完毕后2h、6h和术后7d,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PWT)和热缩足潜伏期(PWL),并用冷丙酮法测试冷刺激缩足评分。 取PF级雄性SD大鼠64只,体重200g~250g,42~49日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n=6),舒芬太尼低剂量组(SL),舒芬太尼中剂量组(SM),舒芬太尼高剂量(SH),地佐辛组(D组),纳洛酮组(N组),对照组(C组),与术后第5天处死取脊髓背角细胞,应用Westen Blot法测定MOR受体表达水平。 结果:相较于C组,SM、SH组PWT降低、PWL缩短(P<0.05),且在术后第5天达到峰值,SH较SM的痛觉过敏反应更为严重。SL组相较于C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SH组,相同剂量的舒芬太尼以不同的给药方式静脉注射,对于大鼠的痛觉阈值影响相同,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较于C组,SH组大鼠的机械缩足反应阈(PWT)和热缩足潜伏期(PWL)冷痛觉阈值明显降低(P<0.05),而D组、N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鼠脊髓组织MOR受体在发生痛敏组受体表达减少,其减少程度与痛敏程度具有相关性。其中纳洛酮组、低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结论:中、高剂量的舒芬太尼可以诱发切口痛大鼠痛觉过敏;其诱发的痛觉过敏成剂量相关性,与给药方式无关;纳洛酮与地佐辛都不能诱发切口痛大鼠痛觉过敏;在痛敏高峰(D5)的大鼠脊髓组织中MOR表达降低。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