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多线索判断中“采纳最佳”启发式的实验研究
【6h】

多线索判断中“采纳最佳”启发式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1引言

2多线索判断及其认知模型

2.1多线索判断任务的基本结构

2.2多线索判断的认知模型

2.3多线索判断的研究范式

3“采纳最佳”启发式的实验研究

3.1“采纳最佳”启发式的个体适用性的研究

3.2“采纳最佳”启发式的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第二部分研究计划

1研究方法的准备

2问题提出

2.1“采纳最佳”启发式的个体适用性

2.2“采纳最佳”启发式的适应性

2.3“采纳最佳”启发式的心理意义

3研究意义

3.1理论意义

3.2实践意义

第三部分“采纳最佳”启发式强假设的验证

1“采纳最佳”启发式在抽象材料判断中的应用的研究(实验1)

1.1问题提出

1.2研究假设

1.3研究方法

1.4结果

1.5讨论

2“采纳最佳”启发式在形象材料判断中的应用的研究(实验2)

2.1问题提出

2.2研究假设

2.3研究方法

2.4结果

2.5讨论

第四部分“采纳最佳”启发式影响因素的研究

1时间条件对“采纳最佳”启发式的影响(实验3)

1.1问题提出

1.2研究假设

1.3研究方法

1.4结果

1.5讨论

2得失情境对“采纳最佳”启发式的影响(实验4)

2.1问题提出

2.2研究假设

2.3研究方法

2.4结果

2.5讨论

3工作记忆负荷对“采纳最佳”启发式的影响(实验5)

3.1问题提出

3.2研究假设

3.3研究方法

3.4结果

3.5讨论

第五部分总的讨论

1“采纳最佳”启发式假设的验证

2“采纳最佳”启发式的适应性

3策略分类和过程追踪的一致性

4 “采纳最佳”启发式与分类

5关于研究方法的讨论

5.1自然取样—线索效度获取的方式

5.2基于外部的系列信息搜索

5.3以回归为基础的“采纳最佳”启发式的识别技术

第六部分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 记

展开▼

摘要

根据以往经历对未来进行预测是认知加工的基本目标,也是人类适应环境的重要方面。在不确定条件下,这种预测是整合环境中已知信息与目标结果间概率关系进而形成单一判断的过程。多年来,研究者们一直争论的焦点问题是人们以什么方式整合已知信息进而形成判断。 最近兴起的“快速节俭”启发式观点认为,人类的进化是在不断变化的竞争性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判断过程应该是快速的、简捷的。“采纳最佳”启发式是描述快速、简捷判断过程的一种典型的认知过程模型。虽然,最初该启发式是作为多线索概率推理的心理模型被提出的,但是还需要以人为被试对其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本研究针对这一问题,选取210名大学生为被试,并采用“二择一”多线索判断任务,系统地验证“采纳最佳”启发式假设。研究共包括5个实验:实验1和实验2分别采用抽象材料和形象材料验证“采纳最佳”启发式强假设;实验3、实验4和实验5分别探讨时间条件、得失情境和工作记忆负荷对“采纳最佳”启发式的影响,以验证“采纳最佳”启发式的弱假设及其适应性。 实验结果表明: 1.从群体行为反应来看,数据不支持“采纳最佳”启发式强假设,即无论是在抽象材料判断中,还是在形象材料判断中,并不是所有被试在所有情况下都使用该启发式。 2.从个体行为反应来看,在采用“采纳最佳”启发式识别技术对被试判断策略进行划分的3个实验中,被划分为“采纳最佳”启发式使用者的人数比例为20%-56%,支持“采纳最佳”启发式弱假设,即部分个体使用“采纳最佳”启发式。 3.在线索效度以自然取样方式获取的条件下,当线索效度间隔为0.04时,被试使用“采纳最佳”启发式的次数处于随机水平;当线索效度间隔为0.06和0.08时,被试使用“采纳最佳”启发式的次数均高于随机水平。说明在以自然取样获取线索效度的条件下,线索效度间隔影响被试使用“采纳最佳”启发式的次数。 4.得失情境和工作记忆负荷影响“采纳最佳”启发式使用者的人数比例,表现为失去情境中的使用者人数比例高于获得情境中的使用者人数比例,高工作记忆负荷条件下的使用者人数比例高于低工作记忆负荷条件下的使用者人数比例。时间条件和线索花费对“采纳最佳”启发式使用者的人数比例无明显影响。 5.根据对应性标准,综合策略的节俭性、速度和准确性3个方面,“采纳最佳”启发式在本研究条件下的成效高于其它策略,支持“采纳最佳”启发式具有适应性的观点。 6.工作记忆负荷对“采纳最佳”启发式准确性不存在明显影响,说明“采纳最佳”启发式具有重要的心理意义。 本研究以人为被试,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群体策略使用和个体策略使用的角度设计实验研究,系统地验证了“采纳最佳”启发式作为个体判断行为的心理模型的假设,丰富了“采纳最佳”启发式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研究领域的成果,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信息传递和信息沟通具有一定的启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