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SECI模型的行业特色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知识转化研究
【6h】

基于SECI模型的行业特色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知识转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提出

1.1.2行业特色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现状

1.1.3行业特色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研究内容

1.3.2研究方法

1.4研究框架

1.5主要创新点

1.6本章小结

第二章相关理论及研究评述

2.1 SECI模型

2.1.1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涵义

2.1.2 SECI模型整体描述

2.1.3 SECI模型应用研究及修正

2.2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2.2.1高校协同创新内涵

2.2.2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内涵

2.2.3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文献综述

2.3行业特色高校

2.3.1行业特色高校界定

2.3.2行业特色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文献综述

2.4本章小结

第三章知识转化模型构建

3.1各组织知识类型

3.1.1行业特色高校知识类型

3.1.2科研院所知识类型

3.1.3行业企业知识类型

3.2知识转化模型构建思路

3.3知识转化模型整体描述

3.3.1社会化阶段

3.3.2外显化阶段

3.3.3结合化阶段

3.3.4内在化阶段

3.3.5知识螺旋阶段

3.4本章小结

第四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1系统性原则

4.1.2科学性原则

4.1.3针对性原则

4.1.4可操作性原则

4.1.5可比性原则

4.2初步评价指标体系

4.2.1文献研究法初步筛选指标

4.2.2指标体系初步设计

4.3第二轮评价指标体系

4.4评价指标遴选

4.4.1专家咨询问卷

4.4.2问卷信度检验

4.4.3问卷效度检验

4.5最终评价指标体系

4.6评价指标说明

4.6.1 SECI知识转化过程

4.6.2软件环境

4.6.3硬件保障

4.6.4组织技术支持

4.6.5各组织原有基础

4.6.6知识转化后的效果

4.7本章小结

第五章实证分析

5.1项目背景

5.2问卷发放

5.3知识转化过程评价方法

5.3.1层次分析法

5.3.2模糊综合评判法

5.4知识转化过程综合评价

5.4.1计算各级指标权重

5.4.2协同创新中心人员问卷情况

5.4.3中心知识转化过程综合评价

5.5对策与建议

5.5.1重视对协同创新中心成员隐性知识的挖掘

5.5.2注重对协同创新中心成员显性知识的汇总

5.5.3监督协同创新中心成员对组织整体知识的学习

5.5.4关注协同创新中心成员共享意识和信任感的提高

5.6本章小结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2012年5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推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面向行业产业的行业特色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随之创立。但在其运行过程中,出现创新资源集聚度差、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为此,本文借助野中郁次郎的SECI螺旋型知识转换生成模型(SECI模型),深入分析四个知识转化阶段中知识从个体到个体再到组织的转移过程,构建行业特色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知识转化模型。在此基础上,从SECI知识转化过程、软件环境、硬件保障、组织技术支持、各组织原有基础和知识转化后的效果六个方面设定行业特色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知识转化过程的各级指标并筛选,形成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 为验证这一指标体系的实际运用能力,将其应用于天津市A协同创新中心的知识转化过程中,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得到的综合绩效评价分数,提出重视对协同创新中心成员隐性知识的挖掘、注重对成员显性知识的汇总、监督成员对组织整体性知识的学习以及关注成员共享意识和信任感的提高等促进知识转化的相关改进对策与建议。 在知识转化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后,本文得出,行业特色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这三大主体组织所构成的行业特色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能够借助本文的研究分析,更好地促进成员间知识转化效率的提高和知识创新及技术创新的产生,推动行业产业进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