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消费文化视野下城市街道空间发展演变探索
【6h】

消费文化视野下城市街道空间发展演变探索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3研究内容和方法

1.4研究框架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相关研究

2.1消费社会与消费文化

2.2街道

2.3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章 消费文化视野下中国传统街道空间的产生及发展演变

3.1社会背景

3.2唐长安城布局及消费空间特点

3.3北宋东京城布局及消费空间特点

3.4中国传统街道典型代表

3.5小结

第四章 消费文化视野下城市消费空间发展演变

4.1美国城市消费空间发展演变

4.2欧洲城市消费空间发展演变

4.3我国城市消费空间发展演变

4.4我国城市消费空间特点

4.5我国城市消费空间发展探索

4.6小结

第五章 消费文化语境下城市街道空间的发展探索

5.1消费与街道空间的发展

5.2街道空间主体

5.3街道分布

5.4街道功能

5.5街道空间形态

5.6实例比较研究

5.7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图片索引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街道是城市的缩影,人们对一个城市的记忆,总是与街道分不开。它不仅是一个三维的可供通行的物理空间,还包括这个空间载体所蕴含的丰富的、地方的、传统的文化信息。然而,今天在我国的城市建设中,街道的功能被忽略并处于失语状态,小汽车俨然成为了道路的主人。本文以消费文化的视觉研究如何塑造城市街道空间,提出消费的发展刺激城市街道产生、发展演变,并且影响着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商业消费空间。
  在我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街道产生于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刺激了大众消费的发展,在大众消费的推动下产生街道。使其成为商品的聚集地,并逐渐发展成城市公共空间,承载着更多地社会功能。在我国封建社会末期,产生了北京胡同、上海里弄、江南街巷三种典型的传统街道空间形态。
  在欧美地区,消费文化引发了零售革命并影响了城市空间形态。在美国,消费空间在形态上经历了百货商店、购物中心、生活方式购物中心(开放的街道)的转换,空间分布上从传统城市中心向郊区发展蔓延,再到与居住区的高度耦合。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刺激了大众消费。同时在西方零售革命的影响下,形成了以大卖场、社区超市、便利店为代表的“新业态”消费空间。改变了传统的商业空间结构,由金字塔向扁平化发展,并形成“三重消费圈”的消费出行模式。随着消费文化的不断变迁,消费空间开始向小型化发展,并呈现出邻里化的发展趋势。
  本文提出将街道作为消费空间邻里化发展趋势的载体,与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紧密相连。并从街道与消费的关系、街道空间主体、街道分布、街道的功能、街道的空间形态等五个方面阐述如何塑造街道空间。最后,在天津市选取三个居住片区,分析街道空间对城市居民活动的影响,寻找塑造活力街道的各项因子,以支撑本文观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AI论文写作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