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社会转型期中国军旅文学场域与惯习——以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军旅长篇小说及其创作群体为例
【6h】

社会转型期中国军旅文学场域与惯习——以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军旅长篇小说及其创作群体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电子版授权使用协议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文献综述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范围界定

1.2.1 转型期的军旅文学

1.2.2 研究范围的界定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五节 全文结构

第二章 转型中国的军旅文学场域

第一节 布迪厄的文学场域理论

2.1.1 文学场域:相互交错的网络体系

2.1.2 文学场域:文化权力分配的空间

2.1.3 利斯、维蒙特对文学场域的划分

第二节 转型期的中国文学场域

2.2.1 文学“知识场”:社会转型与文学话语

2.2.2 文学“利益场”: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

第三节 军旅文学场域的转型与重构

2.3.1 军旅文学场域与社会权力场关系的演变

2.3.2 军旅文学群体及组织体制变迁

2.3.3 转型期军旅文学“知识场域

第三章 转型期的军旅作家群体及其惯习

第一节 惯习与文学场域

3.1.1 布迪厄的“惯习”概念

3.1.2 场域与惯习的相互交织

第二节 转型期军旅文学惯习的社会形塑

3.2.1 军旅作家群体的构成及现状

3.2.2 军旅文学惯习的社会取向

第四章 军旅文学:场域与惯习的双向建构

第一节 场域对军旅作家惯习的塑造

第二节 惯习对军旅文学场域的建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文学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文学作品当中往往折射出深刻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发现,文学的创作和发展过程也不可避免地具有社会性的特征。长期以来,有关文学与社会的研究在文学理论领域不断发展、繁荣,而在社会学领域内却未得到充分的发展。本论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利用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等理论观点对转型期中国军旅长篇小说及其创作主体这一特定的研究对象进行一次探索性的研究。
   本次习作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为基点,借鉴其“场域”和“惯习”概念,对90年代以来中国军旅长篇小说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剖析,从中透视军旅文学这一文化知识现象的社会性特征,检验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对文学发展的理论指导意义,丰富当前文学社会学的经验研究内容,为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启示,同时,也可以运用研究成果反思我国军旅文学中存在的问题、前进步伐以及发展方向,这也正是本次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所在。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对布迪厄“文学场域”理论进行跨语境转换研究是有可能的;转型期的我国文学场域在弱化政治语境的社会环境下获得了些许自主性,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我国文学场域在较大程度上受制于经济场域;军旅文学场域作为文学场域的子场域具有自身的特点;转型期军旅文学场域的建构,是以社会权力场的大变革为背景的,它一方面受到了政治资本和经济资本的钳制,一方面又构建着自身得以发展的特殊运行规则。受社会转型和各种社会因素变化的影响,军旅文学作家与军旅文学作品在数量上均呈现衰微态势,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也有所下降。我国军旅文学创作主体构成比较复杂,不同类型创作主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现实生活方式等亦有较大区别,这成为影响军旅文学选题、内容的重要因素,转型期军旅文学创作主体惯习”与以往相比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和日益复杂的特征。总体上看,转型期军旅文学的发展体现了“场域”与“惯习”相互交织的双重存在。
   本次研究只是一次初步的尝试,文学社会学乃至知识社会学是一个庞大的研究领域,若要获得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仍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