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周公研究
【6h】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周公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导论:三十年来周公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一、关于周公研究的史料问题

(一)传世文献

(二)西周甲骨文

(三)西周金文

(四)西周考古

二、关于周公事迹研究问题

(一)周公辅佐文王

(二)周公辅佐武王

(三)周公辅政成王

(四)周公重要事迹评述

三、关于周公思想研究问题

(一)周公的天命思想

(二)周公的德治思想

(三)周公的民本思想

(四)周公的伦理思想

(五)周公的礼治、礼教思想

(六)周公的政治法律思想

四、对近若干年来研究周公著作成果的述评

五、周公研究的重点及意义

六、本论文对周公研究的总体思路

七、本论文篇章结构与研究主旨

第一章 论周公称王问题

第一节 对研究周公曾是否称王问题的几个关键词的界定

1.1.1 周公“称王”内涵

1.1.2 周公“摄政”不等同于“称王”

第二节 地上传世文献有关周公称王与否纠葛的记载

1.2.1 “王曰”、“王若曰”

1.2.2 “朕复子明辟”

1.2.3 成王年幼

1.2.4 周初王位继承制

1.2.5 后世的传闻

第三节 地下出土考古文献有关周公称王与否纠葛的载录

1.3.1 周公称王派的证据

1.3.2 周公未称王派的证据

1.3.3 两派之间的辩解

第四节 “推想”周公称王

1.4.1 从宗法制和礼法层面

1.4.2 从历史发展过程层面

1.4.3 从传世文献记载的量化层面

1.4.4 从研究者主体思想发挥层面

1.4.5 对诸研究方法的思考

第二章 周公疑点辨正

第一节 关于周公身世

2.1.1 周公之名、字

2.1.2 周公之生卒年

2.1.3 周公之谥号

2.1.4 周公之排行

第二节 关于周公身份

2.2.1 周公:政治家、思想家

2.2.2 周公:巫祝

第三节 关于周公摄政称王问题

2.3.1 周公称王之由来

2.3.2 周公摄政但未称王更有说服力

第四节 关于周公官职

2.4.1 周公与“三公”

2.4.2 周公是鲁国始封之君

第五节 关于周公纪年

2.5.1 周公纪年推测

2.5.2 王国维说质疑

第六节 关于周公“捉发吐脯”

2.6.1 周公“捉发吐脯”

2.6.1 周公其它疑点

第三章 论周公的天命思想

第一节 “天棐忱”:天辅诚信

3.1.1 “天棐忱”之“棐”不是“非”义

3.1.2 “天棐忱”之“棐”当“辅”解

第二节 “天命不易”:天命难保

3.2.1 “天命不易”正义

3.2.2 “天难谌”与“惟命不于常”

3.2.3 周公之“天命不易”发微

第三节 “天不可信”不等同于“不信天”

3.3.1 “天不可信”乃召公之言

3.3.2 周公赞成召公“天不可信”

第四节 周公是真诚的天命论者吗

3.4.1 周公天命论是一种“天人论”

3.4.2 不能否定周公天命信仰中政治工具性的一面

3.4.3 郭沫若天命说评议

3.4.4 对周公天命思想的几点认识

第五节 “夏、商蒙昧天命观”质疑

3.5.1 文献关于夏、商末王昏暴的记载

3.5.2 文献关于夏、商忠臣贤相的记载

第六节 夏、商、周天命观念刍议

3.6.1 夏商末王的思想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

3.6.2 社会思想是“正极”和“负极”的合力

3.6.3 思想的复杂性和反复性

3.6.4 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周公的天命思想

第四章 论周公的史鉴思想

第一节 史鉴思想是周公等周初主要统治者的一种共识

4.1.1 周公、召公等史鉴思想

4.1.2 《逸周书》中武王之史鉴思想

4.1.3 周公史鉴思想为周初史鉴思想之代表

第二节 周公史鉴思想的历史来源和产生

4.2.1 周公史鉴思想来源

4.2.2 周公历史渊博

4.2.3 周公对“旧邦新命”的反思

第三节 周公史鉴思想的内容和影响

4.3.1 周公常以史说今

4.3.2 周公史鉴思想的内容、特点

4.3.3 周公史鉴思想的历史影响

第五章 论周公的忧患思想

第一节 周公忧患思想的产生

5.1.1 武王崩后的周初形势是内忧外患

5.1.2 武王生前的忧患意识

5.1.4 周公之忧患思想来源

第二节 周公忧患思想面面观

5.2.1 从“惟命不于常”看周公忧患思想

5.2.2 从敬德之“敬”看周公忧患思想

5.2.3 从对夏、商末王的罪行的历史总结中看周公的忧患思想

5.2.4 “无疆惟休,亦大惟艰”

5.2.5 “休兹知恤”

5.2.6 慎始善终:创业难,守成更难

5.2.7 “德元”和“民极”:君臣当以身作则

5.2.8 “无康好逸豫”

第三节 周公忧患思想内容和特征

5.3.1 周公之忧患内容

5.3.2 周公忧患思想的特征

第六章 论周公与《诗经》的关系

第一节 周公与《诗·豳风》中部分诗篇的关系

6.1.1 周公与《鸱鹗》

6.1.2 《鸱鹗》诗义发微

6.1.3 《鸱鹗》写作时间

第二节 周公与《诗经·大雅》、《周颂》中部分诗篇的关系

6.2.1 周公与《大雅·文王》

6.2.2 周公与《周颂·清庙》

6.2.3 周公与《周颂·时迈》

第三节 《大武》乐章的作者、篇目及篇次

6.3.1 林泰辅研究《大武》乐章得失

6.3.2 《大武》乐章篇目及篇次评议

6.3.3 《大武》乐章篇目及篇次推论

第七章 论周公与《周易》的关系

第一节 《周易》的成书时代及作者研究综说

7.1.1 八卦起源讨论

7.1.2 重卦之作者

7.1.3 《周易》成书时代

第二节 从《周易》之书名看《易经》之成书时代

7.2.1 《周易》书名出现的时间下限

7.2.2 《周易》是周代之易

第三节 战国、秦汉以来对《周易》作者的考察和推测

7.3.1 文王演周易说追溯

7.3.2 文王、周公卦爻辞说溯源

第四节 史学家、易学专家对《周易》作者及时代研究评要

7.4.1 郭沫若对《周易》作者及时代的看法

7.4.2 顾颉刚等对《周易》作者及时代的看法

7.4.3 李镜池对《周易》作者及时代的看法

7.4.4 高亨对《周易》作者及时代的看法

7.4.5 尚秉和对《周易》作者及时代的看法

7.4.6 宋祚胤对《周易》成书时代的看法

7.4.7 金景芳对《周易》作者及时代的看法

7.4.8 廖名春对《周易》作者及时代的看法

7.4.9 潘雨廷对《周易》作者及时代的看法

第五节 从先秦古籍引《易》看《周易》本经之成书年代

7.5.1 《论语》中所见之“易”

7.5.2 《左传》中所见之“易”

7.5.3 《国语》中所见之“易”

7.5.4 《荀子》中所见之“易”

7.5.5 《庄子》中所见之“易”

7.5.6 诸文献记载平义

第六节 从马王堆帛书和郭店楚简看《周易》

7.6.1 帛书《易传》反映的文王与《周易》的关系

7.6.2 郭店楚简反映的《周易》性质的变化

第七节 西周存在《周易》经文的考古学证明

7.7.1 陕西长安县出土有字陶拍

7.7.2 周原文化

7.7.3 阜阳汉简《周易》

7.7.4 汲冢出土的《易》类诸书

7.7.5 清华简《保训》所见文王与《周易》的关系

第八节 从《易传》的作者看《易》经的作者

7.8.1 《易传》作者之古代探讨

7.8.2 《易传》作者之现代探讨

第九节 从周公的巫祝身份来看周公与《周易》的关系

7.9.1 伏羲与《周易》的关系

7.9.2 孔子与《易传》的关系

7.9.3 周公与卦爻辞的关系

第十节 关于《周易》作者及成书时代的几点看法

第八章 从《尚书》周公语言特点对周公思想人格的考察

第一节 多用比喻例

8.1.1 以涉水渡川为喻

8.1.2 以农事、田猎、家庭生活为喻

第二节 多用重言

8.2.1 周公连续重言

8.2.2 周公间隔重言

第三节 多用反问语例和否定语例

8.3.1 周公之反问语例

8.3.2 周公之否定语例

第四节 多用“呜呼”感叹语

8.4.1 对邦君庶士使用“呜呼”例

8.4.2 对康叔使用“呜呼”例

8.4.3 对成王使用“呜呼”例

8.4.4 对召公使用“呜呼”例

8.4.5 对殷人使用“呜呼”例

第五节 多用历史见闻

8.5.1 对夏代尤其商代明君贤臣的见闻

8.5.2 对周之先王见闻

8.5.3 历史成为政治的工具

第六节 多用“朕”、“我”、“予”和“汝”、“尔”

8.6.1 周公对“朕”的使用

8.6.2 周公对“我”、“予”及“汝”、“尔”的使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周公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及中华文明史上重要的关键的历史人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术界对周公的研究主要围绕周公摄政称王这一热点问题而展开的。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周公的研究倾以格外的关注,因而形成几部有重要影响的系统研究周公的专著。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是对当前全球蔚然成风的“儒学热”、“孔子热”等国学研究广度、深度的拓展和继续,也是对孔子之前的前枢轴时代思想文化的追溯和反思。这些思路和运作的意义无疑都是应当得到肯定的。然而,周公研究的课题涉及的方面和领域特别宽广,加上周公研究本身的复杂性,远非是几部著作所能囊括的。本文择取周公研究当中的若干重要专题尝试进行攻疑补缺式的研究,分别从周公的政治身份、事迹疑点、思想文化诸层面逐一展开。论文融合了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充分尊重和利用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考证和思辨并重,对周公的诸多疑点和思想文化等问题尽可能作出言之有据、合乎情理的诠释,以便能够为推进周公的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尽绵薄之力。
  考量周公是否称王的史实,是周公研究中的学术热点和焦点,也是难以回避的历史问题。周公是否称王不仅属于一个历史事实的判断问题,而且也属于一个史学方法论的问题。同时,这也涉及到对周公政治地位和作用如何正确地进行评价。周公在周初严峻复杂的政治形势下以成王主要辅臣的身份,力挽狂澜,使周室得以转危为安。以是观之,周公确实起到了关键的政治作用,但并不能据此认为周公曾经继承王位并宣布为王。盖周初因武王新丧、成王年幼、三监叛乱等危机局势以及后来周公效劳周室的卓功伟绩导致了很多学者主张周公称王的误解。从传世文献《尚书·周书》的记载来看,很难说周公曾经继承王位、宣布为王即称王的史实。《周书》中出现的“王曰”、“王若曰”有些应视作周公以成王名义命诰,有些是史官记录之习语。诰文的内容实际均为周公所言。《康诰》中出现的“孟侯,朕其弟,小子封”这句话向来被视作周公称王的“铁证”。可是,同样这句话也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是周公在命诰时根据话语对象所使用的插入语。如果再结合西周彝铭有关周王的世系并无周公一世的载录,可以推论周公自己不曾宣布为王。准此,可以基本论定周公不曾称王的事实。周公在周初只是辅佐成王,不过因为主客观历史条件的原因使他担当了极其重要的政治角色。《尚书·周书》中很多篇目均出自周公或与其有关,这种现象也充分表明周公在周初历史上的政治地位和作用。周公辅政成王,后人艳称周公摄政,两者含义实质等同。不能因为有后世出现的“摄政王”而据此推出周公称王的结论。对周公其它事迹疑点的研究,除了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合理利用之外,还可以采用历史文献考证和思想史研究的方法相结合的路径,进行多重互证以使结论更加逼近真实。有关周公的一些传说事迹很多具有史实的背景,故亦可视作研究周公思想的素材。
  周公思想的内容和来源非常丰富。学术界对周公的史鉴思想、忧患思想关注不够,对周公天命思想虽有论述,但存在着不少的误解需要加以澄清。史鉴思想、忧患思想并非周公一人所独有,而是周初的一种思想共识。这些思想集中反映在周公身上,既是历史时代的机遇,又与周公个人主观条件紧密相关。周公的史鉴、忧患等思想,是中国前枢轴时代的重要标志,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影响甚为长远。周公的天命思想相较于其前代的思想也属于一种进步意义的思想体系。这主要体现在周公提出或倡导的“天棐忱”(天辅助诚信,与“天命佑德”近似)、“天命不易”(天命难保)、“天不可信”(天命不可完全信赖)等主要命题上。天命、史鉴和忧患等思想属于周公思想研究中比较大的思想范畴,其中往往互相交叉、互相联系、互为包含。这些思想都从不同层面彰显了人类的理性光芒,成为周公等周初统治者勤政明德、积极作为的重要动力和统治方针工具。今天看来,这些传统思想资源依然有其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周公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论文主要选取有代表性意义的《诗经》、《周易》、《尚书》这三部儒家经典著作进行一些学术整合、辨析厘正、梳理诠释的工作,重点说明周公与三部经典著作的关系程度。具体而言,《诗经》当中似有一些诗篇确为周公所作,如《鸱鸮》、《大雅·文王》、《周颂·清庙》以及构成《大武乐章》的《时迈》、《武》、《赉》、《般》、《酌》、《桓》六篇。但若据此,即言周公是《诗经》的作者则不当;若说周公与《诗经》有一定的关系尚可。关于《周易》,本文主要探讨文王、周公与《周易》经文的关系,并提出文王、周公合作卦爻辞的新说法。诸多文献记载和卦爻辞的思想蕴味表明文王、周公与《周易》确实存在着密切关系,而孔子是《易传》作者的说法却很难成立。孔子晚年学易、嗜易,与孔子作《易传》并非等同,亦无必然因果关系。此二者实是性质不同的两回事。对《尚书》中周公话语的特点的诠释可以透视周公谋划周密、谨慎持重、细致耐心、平易近人的思想性格。这是周公内心深处的真实思想世界。周公政治家、思想家的历史面目和身份得以彰显,同时体现出他与传统思想文化的内在关系和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周公不仅在周初政治生活领域中担当了关键的政治角色,而且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周公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产生了原发性的影响。故而也可以说周公已成为古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一种符号。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