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唐诗三百首》在英语世界
【6h】

《唐诗三百首》在英语世界

代理获取

摘要

中国古典诗歌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学的最高成就。唐诗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之作,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完美典范。唐诗的传播从它产生时就开始了,形式多样,其中唐诗选本是最主要和最持久方式。据保守统计,可考的唐诗选本有六百余种,目前尚可见到的有三百余种。成书于乾隆二十九年的《唐诗三百首》出现在唐诗选本选编艺术成熟之时的清代,是清代唐诗选本中被翻刻次数最多、流传时间最长、普及面最广的一种选本。但遗憾的是,作为一个在中国谈及中国古典诗歌就必然会被提及的选本,《唐诗三百首》的英译情况并不乐观。自1929年宾纳与江亢虎的合译本问世起至今,在英语世界公开出版发行的只有六个全译本。在这种翻译资料严重短缺的背景下,《唐诗三百首》英译的专门研究在国外更是罕有。要让《唐诗三百首》这样在母国家喻户晓的文本走向英语世界,翻译是必由之路,相应的翻译研究也是必需的。
  目前国内对《唐诗三百首》的研究全面而深入。相比之下,国内《唐诗三百首》英译研究起步较晚,数量有限,多以针对某几个例子或某个译本的反复细读的微观研究为主,但大数据背景下的微观研究很少,宏观研究也远远滞后。国外学者对唐诗及其英译研究分类详尽,研究深入,但是却罕有专著专门讨论《唐诗三百首》及其英译,现有研究成果多以译本的序言或后记形式出现在全译本中,亦散见于对唐代诗歌及唐诗英译的研究中。
  本研究针对上述研究现状,尝试将西方文学翻译研究中的主流方法与技巧应用在《唐诗三百首》这个中国古典诗歌最普及的选本研究上,基于描写翻译研究理论,运用翻译相关语料库量化分析方法,以历时与共时交错、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视角,为《唐诗三百首》及其译本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给出一个客观公允的描述,以期还原以《唐诗三百首》为代表的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的应有地位。同时,拟通过研究回答如下四个问题:(1)语料库研究方法在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研究中是否可行和必要?(2)“以韵译韵”的翻译方法是否适合以《唐诗三百首》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3)在《唐诗三百首》的六个译本中,宾纳的译本缘何成为迄今为止影响力最大最深远的译本?后世出现的译本为何未能超越它的影响力?(4)《唐诗三百首》以及其他中国典籍究竟应该由谁来翻译?是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诗学规范的中国译者?是熟知西方读者阅读习惯和西方审美的英美译者?还是应该借鉴宾纳与江亢虎的成功案例,交由中西译者合作完成?
  本研究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简要介绍《唐诗三百首》及其原作者孙洙,分析《唐诗三百首》及其英译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说明本研究的内容与研究目的,进而提出本研究的框架与方法,最后指出本研究的意义以及本研究在《唐诗三百首》在英语世界传播问题上拟做的一些推进。
  第二章通过对《唐诗三百首》进行语言学及诠释学、接受美学层面的分析,揭示《唐诗三百首》多种解读的可能,为《唐诗三百首》的多种英译本共存的合理性提供理论支持。
  第三章通过回顾《唐诗三百首》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情况,对自二十世纪20年代第一个《唐诗三百首》的英文全译本至21世纪的所有的英语世界发行的全译本进行一个完整的宏观历时描述,旨在通过对《唐诗三百首》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进行一个尽可能无遗漏的描述,全面勾勒出通过译本形式实现的《唐诗三百首》的英语世界传播地图。
  第四章通过建立《唐诗三百首》与六个英译本的双语平行语料库,从语音、词汇、句法三个层面逐层推进,考察《唐诗三百首》的语言特色在六个英译本中的处理方式,比之传统的文本细读方式,计算机语料库的运用使得庞大语料的同时分析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全面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五章首先基于平行语料库对六个译文文本进行的词汇、句子、语篇三个层次的微观分析,描述六个译本的翻译特征。通过对比凸显各个译本之间的特色,从微观和共时的角度客观描述每个译本的特征。接下来,透过译本的结构编排和副文本构成等因素,剖析译者是如何通过翻译行为、译本的结构编排和副文本因素为英语世界读者建构一个《唐诗三百首》的异域形象,还原《唐诗三百首》产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语境。
  第六章为结语,对整个研究进行宏观梳理、凝炼,总结本研究的发现并得出结论,同时展望本研究的未来拓展空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