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上海高中学生共青团员对团组织的认知研究
【6h】

上海高中学生共青团员对团组织的认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团员认知现状研究

1.2.2 高中生价值观研究

1.2.3 团组织建设研究

1.3 研究目标及方法

1.3.1 研究的目标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认知理论基础

2.1 认知理论的特点

2.1.1 认知

2.1.2 认知理论

2.2 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

2.2.1 认知活动

2.2.2 认知发展

2.3 认知理论的应用

2.3.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重视活动的作用

2.3.2 认知理论强调情境感知对提高认知水平的重要作用

第3章 高中学生团员对团组织的认知状况分析

3.1 学生团员对团组织的认知现状调查

3.1.1 团员意识

3.1.2 关于高中生团员对团组织认知现状的问卷调查

3.1.3 调查结果分析

3.2 团员意识薄弱和组织认知模糊原因分析

3.2.1 高中生发展自我同一性的巨大压力加深了学生团员的身份困惑

3.2.2 团组织发展困境阻碍高中学生团员身份认知水平提高

第4章 改善高中学生团员认知现状的对策建议

4.1 活动组织对改善认知状况有重要作用

4.1.1 团组织应提高自身组织活动的能力

4.1.2 通过创新仪式教育丰富团员认知情境

4.1.3 通过新媒体传播丰富团员认知情境

4.2 改革时机对改善认知状况有推动作用

4.2.1 群团改革推动团组织贴近群众

4.2.2 教育改革推动减轻学业压力,增加团组织活动空间

4.3 整体制度设计对改善认知状况有显著作用

4.3.1 善用外力,强化外部供给

4.3.2 苦练内功,激发内生活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新时期内,面临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互联网大潮涌动的冲击,高中学生团员这一特殊群体呈现出团员意识薄弱等问题。于学生而言,共青团员的身份难以使他们获得自我认同感;而于共青团组织而言,也面临着对学生引导作用不突出的困境。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从认知理论的视角出发,尤其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从两个方面试图解释高中学生团员意识薄弱现象出现的原因。首先,从高中生角度出发,笔者分析了高中生在发展自我同一性过程中所面对的认知压力,由此进一步探索高中生团员在对自身团员身份认知方面存在的困难,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重点考察上海高中学生团员对于共青团组织的认知情况。另一方面,从团组织角度出发,分析团组织为高中学生团员身份认知提供的环境,结果显示,团组织面临着地位被“边缘化”、工作资源匮乏以及自身队伍建设薄弱等一系列障碍,而这些困境都阻碍着高中学生团员对自身身份和团组织的良好认知。
  在对高中学生团员意识薄弱现象的原因的分析基础上,笔者又从加强团员活动组织和丰富团员认知情境两方面探讨了认知理论给团组织改善团员意识现状带来的启示,并在分析当前情势的基础上,以上海市为案例进行了制度设计,试图为这些启示落地提供制度保障,并为其他省市的团组织改革提供更多可操作性经验。具体而言,当前正在进行的群团组织改革与教育改革为团组织突破瓶颈带来了机遇,在学生层面根本上是提升团员的团员意识和对团组织的正确认知。为此,笔者从强化外部供给和激发内生活力两方面出发对上海高中共青团组织进行了改革制度设计。具体为:加强团教协作;加强多方联动,实施强基固本工程;实施提质增效工程。笔者试图通过与相关学校的改革试点相配合实证研究,改进团组织工作方法或工作模式,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合作及多方资源的整合联动,努力提升高中共青团员的团员意识,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可复制可推广的高中共青团组织改革蓝本。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