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交易、制度与信用——兼论我国转型期信用缺失的原因和治理
【6h】

交易、制度与信用——兼论我国转型期信用缺失的原因和治理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及知识产权声明

第一章导论

1.1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2信用研究综述

1.2.1马克思的信用理论

1.2.2国外理论界对信用问题的研究

1.2.3我国理论界对信用问题研究的现状

1.3研究动因和研究方法

1.3.1研究动因

1.3.2采用的研究方法

1.4主要内容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信用的一般分析

2.1信用的含义和性质

2.1.1信用的含义

2.1.2信用的性质

2.1.3信用的经济功能

2.2个体信用与集体信用

2.2.1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

2.2.2个体信用和集体信用的关系

2.3信用供求及其均衡

2.3.1信用的供给与需求

2.3.2信用供给和需求的体制比较

第三章交易主体、交易环境与信用的经济学分析

3.1交易主体的人性特征和行为动机

3.1.1交易主体的人格化特征

3.1.2行为动机的二元驱动

3.2交易主体行为的理论假定

3.2.1从完备理性到有限理性

3.2.2人的机会主义倾向

3.3交易环境对信用的作用

3.3.1不确定性与信用

3.3.2交易费用与信用

3.3.3信息不对称与信用

第四章交易、契约与信用

4.1交易:分析信用的起点

4.1.1交易的一般分析

4.1.2交易对象、交易媒介与信用

4.2交易和信用的产生及发展

4.2.1自然经济时期:交易和信用的产生

4.2.2货币经济时期:交易和信用的发展

4.2.3信用经济时期:交易和信用的扩张

4.2.4现代信用经济:交易和信用的创新

4.3契约及其发展与演变

4.3.1契约及其与交易的关系

4.3.2契约的发展与演变

4.4契约与信用的关系

4.4.1不完全契约与信用问题的产生

4.4.2影响契约信用度的因素

4.4.3组织的契约化:信用载体与信用附着

4.4.4市场经济秩序中的契约自由和契约正义

第五章信用的制度环境与信用机制

5.1制度与信用

5.1.1制度对信用的保障功能

5.1.2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及其关系

5.2式制度对信用的作用

5.2.1法律与信用

5.2.2政府的规制与信用

5.2.3民间制度与信用

5.3非正式制度对信用的作用

5.3.1习惯、习俗与信用

5.3.2社会规范与信用

5.3.3文化信念与信用

5.4信用机制:市场主导与政府主导

5.4.1市场与自发性信用机制

5.4.2自发性信用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

5.4.3自发性信用机制的局限性

5.4.4强制性信用机制及其必要性

第六章我国市场化改革中的信用及其文化信念解释

6.1我国信用状况及其治理的基本轨迹

6.2我国市场交易的契约化与信用扩展

6.2.1体制比较下的信用

6.2.2我国市场化与契约行为

6.2.3我国转型期契约行为和信用的特点

6.3我国转型期信用的非正式制度解释:以文化信念为例

6.3.1文化信念的作用

6.3.2我国文化信念影响信用的演变历程

6.3.3转型期文化信念的具体分析

第七章我国分权化改革中的政府与信用

7.1政府及其信用

7.1.1政府在信用中的作用

7.1.2政府信用及其失信分析

7.2我国分权化改革与信用

7.2.1分权化改革与金融信用

7.2.2政府博弈对信用的影响

第八章我国转型期信用缺失的治理

8.1信用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8.2正式制度的供给与执行

8.2.1完善产权制度

8.2.2加强信用法律制度建设

8.2.3建立政府信用

8.3市场信用机制的发育和完善

8.3.1促进市场中间组织的发育

8.3.2建立市场经济的信息机制

8.3.3改进媒体监督

8.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用文化建设

8.4.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导作用

8.4.2市场伦理的约束作用

8.4.3传统信义观的特有作用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目前,我国正进行着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变革的过程也是规则和秩序更替、权力和利益重新整合的过程。在此背景下,信用缺失成为我国目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信用问题存在于商品生产、流通、消费以及金融财税、劳动用工、中介服务、工程建设、医疗卫生、司法行政等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成为困扰微观经济运行效率和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因素,给社会的伦理道德与和谐稳定造成了一定危害。 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遇到的社会信用问题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提出“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重点论述了社会信用的问题:“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2006年3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纲要进一步提出社会信用建设的着力点:“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 在这种形势下,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社会信用问题。从普通老百姓到政府官员、从新闻媒体到人大代表都以各种形式关心社会信用问题。学术界做了大量研究,从各种角度分析失信的原因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信用体系,有关部门也对信用体系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和试点工作。但是,在对信用问题的普遍关注背后却是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的不足。 因此,全面、深入研究信用问题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任务。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依靠感性的经验认识,而且迫切需要深入扎实的基础理论研究。通过对信用问题的研究,必将为我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特点和发展路径,建立我国多层次、全方位的信用体系,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 本文认为,交易是分析信用的起点,契约是交易的外在保障形式,这两者既能够反映信用的基本状况,又是通过制度规则维护信用的中间变量。本文从交易入手,以信用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为主线,通过对交易、契约和信用及其相互关系的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分析,找出市场交易和契约签订、执行过程中与信用问题有关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引入交易的制度环境,从理论角度提出维护信用的基本思路。制度从正式和非正式两方面约束交易行为,抑制交易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保障契约的有效执行,维护市场经济的信用。正式制度通过设置具有正式效力的惩罚和激励方案,改变交易者的成本收益对比,使之达到他律;非正式制度重点作用于交易者的文化信念系统,使之超越过度的利益计算,达到自律。 理论的构建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参照系。本文接下来采用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我国转型期市场化改革和分权化改革所引发的信用问题,并提出了现有约束条件下的经济学解释;本文还重点论述了文化信念的和权力结构对信用的重要影响,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和建设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有效路径。 在篇章安排上,本论文分为八章,第一章至第五章是基础理论构建部分,第六章至第八章是结合我国实际分析问题部分。 第一章“导论”旨在说明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解释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并交待论文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 第二章“信用的一般分析”旨在说明与本文有关的信用的基本理论。本章首先界定了信用的概念、性质和功能;接下来,解释了个体信用和集体信用的相对关系,为分清不同层次的组织、区域和群体的信用打下了基础;最后,展开信用的供给与需求及其均衡分析,并比较了不同体制下信用的供求状况。 第三章“交易主体、交易环境与信用的经济学分析”旨在从基础理论角度研究交易主体和交易环境的基本状况及其对信用的影响。本章从交易主体的人格化特征入手,提出交易主体行为动机的二元驱动;进一步指出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特征以及交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存在交易费用、信息不对称性特征,并说明其对信用的影响。 第四章“交易、契约与信用”旨在研究交易、契约和信用的关系。本章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从交易和契约的发展过程,提出信用研究的理论和现实脉络,并阐述了组织信用的产生和作用机理。 第五章“信用的制度环境与信用机制”旨在研究制度对交易、契约的作用机制,以及制度通过作用于交易和契约,最终对信用产生的重要影响。本章分别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方面详细地进行了论述。 第六章“我国市场化改革中的信用及其文化信念解释”旨在研究我国转型期市场化改革对社会信用的影响。市场化改变现实社会中的交易关系和契约关系,并对文化信念的变迁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文化信念作为非正式制度又对交易主体信用的塑造具有深远而基础的影响。 第七章“我国分权化改革中的政府与信用”旨在研究我国分权化改革对政府行为和社会信用的影响。分权化改革改变了社会的权力结构,也改变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行为方式;政府作为信用载体和正式制度的供给者,在社会信用中扮演重要角色;分权化改革为企业和市场加入了更为复杂的外部因素,社会信用建设任重而道远。 第八章“我国转型期信用危机的治理”旨在提出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信用危机治理的理念和基本路径。 本文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探索性研究。 1.研究角度上,我国有许多人把信用问题简单地当作技术问题,对信用问题的研究流于形式化,轻视基础理论建设。本文选择从交易入手,结合契约和制度,对信用展开理论分析。这样既有助于把基础交易层次和宏观制度层次结合起来认识信用问题,又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上把握问题的实质,为解决问题提供多层面的思路。 2.研究方法上,本文第四章采用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叙述交易、契约与信用的现实发展和理论联系。有利于深刻认识和理解信用问题产生的渊源。 3.充分认识到制度,尤其是非正式制度的重要性。制度分析有利于发现隐藏在交易背后的导致失信的深层次原因。非正式制度中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等通过内化于个人和组织而发挥作用,深远地影响着人们的经济社会行为。本文突破了以往研究信用不关注非正式制度的传统。 4.具体研究观点上,本文第五章认识到,制度从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两方面约束交易行为,抑制交易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保障契约的有效执行,维护市场经济的信用。非正式制度重点作用于交易者的文化信念系统,使之超越过度的利益计算,达到自律;正式制度通过设置具有正式效力的惩罚和激励方案,改变交易者的成本收益对比,使之达到他律。如果说前者是一种道德的作用,那么后者就是一种法治的力量,治理信用缺失需要同时发挥两者的作用。由于转型国家的现实,文化信念的变迁慢于经济现实的变化,所以,当前发挥正式制度的作用更为紧迫,发挥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更为基础。 5.关于针对性问题。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信用度,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信用问题有着不同的规律,失信现象的背后也有着不同的产生原因。进一步思考可以发现,不同的经济、政治体制为行为主体提供了不同的激励方案和约束性安排,且不同的体制模式有着自我兼容的制度组合。本文在研究中,并不相信、更不迷信世界上只有唯一先进的发展模式和制度体制,研究信用问题亦是如此。因而,在现实分析部分,本文极力寻找我国改革的初始条件和主要脉络,进一步探究这些脉络对信用的激励及其变化。提出正式制度和强制秩序是在自发秩序不完善情况下,维护社会信用的重要手段,这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 由于笔者知识积累和理论素养尚需提高,本文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现代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掌握不够娴熟,以及数据采集的困难,故缺少数理和计量分析。其次,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无法深入实际进行各种形式的调查活动,造成部分理论分析缺乏深度,有脱离实际的危险。我将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弥补以上的不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