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我国高校的债务危机——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6h】

论我国高校的债务危机——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1.我国高校负债的背景、现状及影响

1.1高校负债经营的现实背景

1.2高校负债经营的现状

1.2.1高校负债规模日益增大

1.2.2高校负债危机逐渐显现

1.2.3社会关注高校负债危机

1.3高校负债经营的多重影响

1.3.1高校负债经营的积极影响

1.3.2高校负债经营的消极影响

2.关于我国高校负债危机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交易费用与产权理论

2.1.1交易费用

2.1.2产权理论

2.2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

2.2.1制度的定义

2.2.2制度的创新

2.2.3制度的变迁

2.3委托——代理理论

2.4高校负债适度性研究

2.4.1高校资产负债率

2.4.2资产负债率适度性的界定标准

3.我国高校负债危机的成因分析——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3.1国家政策导向,金融机构助推

3.2产权关系不明,交易成本扩张

3.3法人主体错位,内部管理失控

3.3监督机制失效,会计制度缺陷

4.我国高校负债危机的解决途径

4.1健全宏观制度,加大政府投入,提高管理水平

4.2明晰产权关系,分割限制产权,降低交易成本

4.3提高风险意识,创新财务制度,建立预警机制

4.4加强监管力度,严格贷款规模,规范审批制度

4.5整合高校资源,盘活闲置资产,扩展经费来源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摘要

高校负债是近年我国高校较为突出,也是广泛受到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2007年7月全国政协在政协常委会上公布了关于高校负债问题报告,该报告称全国高校贷款总额已经达到2500亿元左右。随着近年我国高校负债发展和逐年扩招,高校规模从1998年的1022所增至2007年的1867所,在校生规模则从1998年的约643万人增至2007年的约2653万人①,与此同时,高校办学条件也得到很大程度地改善。但目前高校贷款规模过大,也渐渐转化为高校长期发展的负担。2008年全国高校进入偿贷高峰期,这不仅增加了高校自身的财务风险,也加剧了银行的贷款风险,风险最终将转嫁给政府。本文详细论述了我国高校负债的背景、现状及影响,明确界定了高校负债的尺度,有效区别了合理负债与过度负债,提出了高校从负债向为负债危机转化的过程,并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产权关系以及制度创新与变迁等理论对高校负债的成因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了高校负债过程中新制度的安排缺陷,针对当前问题提出了规避和化解高校负债风险的制度建设实现途径。 本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对我国高校负债的背景、现状以及影响做出了详细的论述。第一节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出发,介绍了我国高校负债的现实背景;第二节介绍了高校负债的当前现状,目前高校负债已经给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沉重负担;第三节介绍了高校负债发展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第二章对以罗纳德·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回顾,并介绍了新制度经济学在中国的研究应用。本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第一节介绍了交易费用、产权的涵义,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工具;第二节介绍了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的涵义以及不同制度变迁相机组合模式的相关理论;第三节介绍了新制度经济学中委托—代理理论以及其表现形式;第四节提出了负债的适度性,介绍了合理界定资产负债率的理论,区分了合理负债和过度负债。 第三章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理论对高校负债危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制度分析,通过对高校负债“第一行动集团”的定义和高校负债的制度变迁组合等,分析了诱发高校债务危机的八大因素,即国家相关政策导向、金融改革助推、高校交易成本扩张、高校产权关系不明、高校法人主体错位、高校会计制度缺陷、高校监督机制失效、高校内部管理失控。 第四章是我国高校负债危机的解决途径。针对高校在负债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四点规避和化解高校债务危机的建议。一是建立宏观制度,加大政府投入,强化内部管理;二是明晰产权关系,分割限制产权,降低交易成本;三是提高风险意识,创新财务制度,建立预警机制;四是加强监管力度,严格贷款规模,规范审批制度;五是整合高校资源,盘活闲置资产,扩展经费来源。 本文主要是针对当前的热点问题高校负债危机,进行了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和规范分析,力求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解读高校负债危机的成因。在众多关于高校债务危机的论述中,鲜有人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对我国高校负债危机进行全面阐述。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不仅引入了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交易费用、制度创新等研究视角,而且率先提出了负债的适度性问题,有效地区别高校负债和高校过度负债问题,以及从负债到负债危机的转化过程。同时,本文也较为全面地从外部到内部对高校负债危机成因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高校负债危机的解决途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由于本人经济学认识尚显稚嫩,在理论的阐述及运用方面深感力不从心,文字表达上也欠考究,敬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及时指正。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