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巴西去工业化的结构失衡分析
【6h】

巴西去工业化的结构失衡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导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本文的结构和研究方法

1.3 本文的贡献和不足

2.相关文献综述与理论解读

2.1 关于去工业化的文献综述

2.1.1 去工业化的提出与内涵

2.1.2 去工业化的成因

2.1.3 去工业化的影响

2.1.4 去工业化的研究现状分析

2.2 产业结构的基本理论

2.3 产业结构失衡视角下的去工业化研究

2.4 结语

3.巴西去工业化的形成

3.1 巴西的工业化进程

3.2 去工业化现象的形成

3.2.1 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变动

3.2.2 制造业衰落对经济的影响

3.2.3 巴西“早熟去工业化”的潜在问题

4.巴西去工业化的结构失衡分析

4.1 去工业化的产业结构失衡分析

4.1.1 三次产业发展概况

4.1.2 三次产业的发展态势

4.1.3 三次产业间的发展失衡

4.2 去工业化的价值链结构失衡分析

4.2.1 工业结构失衡分析

4.2.2 贸易品失衡分析

4.3 去工业化的要素配置失衡分析

4.3.1 资本要素的配置失衡

4.3.2 劳动力要素的配置失衡

4.4 巴西去工业化的发生机制

5.中国去工业化的可能性及经验借鉴

5.1 我国去工业化的可能性分析

5.2 基于巴西经验对中国避免去工业化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巴西在民族独立之初,凭借其地理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农业和传统服务业在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工业基础相对薄弱。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行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加快了巴西工业化进程,国民经济开始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在“巴西奇迹”的十年中,巴西不再单单依赖农产品的出口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而是逐步过渡为工业体系健全、向世界输出工业品的新兴工业国。然而进入80年代后,巴西国内经济形势急转,通货膨胀、外债危机的相继发生使政府主导的“进口替代”工业发展战略被迫停止,经济增长放缓,工业化进程被迫中止。在1990年之后,面对更加开放自由的国际环境,来自世界各地的工业品流入巴西,巴西制造业在失去保护政策后受到强烈冲击,去工业化现象展露苗头。巴西国内推行的“雷亚尔计划”虽然缓解了80、90年代工业发展停滞的现象,但受到“荷兰病”的影响,制造业发展逐渐集中于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专业化生产。尽管进入新世纪以来,巴西逐渐步入中高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其经济的推动力主要依赖其交通、旅游等传统服务行业,工业发展停滞导致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始终没有释放出来。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巴西经济表现出的剧烈震荡充分反映了这种经济结构的不稳定性,完成工业化进程中并实现向最后阶段的跨越对于巴西而言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寻找巴西工业发展停滞的内在原因成为巴西摆脱“拉美陷阱”、完成工业化进程的重中之重。而同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国,与巴西具有同样的经济特征:广袤的国土面积、丰富的自然资源、丰裕的劳动力资源。在当前我国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在调结构、去产能的同时,规避发生与巴西类似的制造业衰落现象显得尤为重要。
  就目前学术界对去工业化的研究现状来看,其侧重点多集中于制造业规模缩减及就业份额降低,而忽略了去工业化现象背后经济结构调整的动态过程。因此,本文将从结构失衡角度分析巴西的去工业化现象,深入分析巴西三次产业发展、价值链布局以及要素配置的各方面,找出去工业化现象与产业发展失衡、价值链布局不合理、要素配置不合理的内在联系。以同样的分析思路反观我国的发展格局,首先从三次产业结构角度审视我国存在的各产业发展协调性的问题,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完善;其次从附加值角度分析我国高产值的背后存在的各类密集产业发展的不均衡,对我国在国际分工格局的位置具有重要意义;最后生产要素配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现出我国资源利用效率的不足,同时也体现出工业化进程中对更高生产技术水平的需求。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将采用历史和逻辑相结合、比较和分析相结合、实证与规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文章第一章介绍了选题的背景,指出研究方向及意义,并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以及存在的不足与创新。其次对去工业化的研究现状和产业结构理论进行梳理,并指出对去工业化现象进行结构失衡分析的理论依据。对巴西的去工业化形成的分析,首先回顾了从巴西的工业化初期至今的整个发展过程,然后运用实证和规范的研究方法分析制造业的衰落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产业失衡、价值链失衡、要素配置失衡三个角度分析巴西工业化过程中潜在的阻碍制造业发展并引发去工业化现象的本质原因。最后结合我国工业化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巴西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对如何规避我国发生去工业化现象进行探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