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学生学业欺骗行为模型建构——基于计划行为理论
【6h】

大学生学业欺骗行为模型建构——基于计划行为理论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1 学业欺骗概述

1.1.1 学业欺骗的涵义

1.1.2 学业欺骗的研究现状

1.2 计划行为理论与学业欺骗相关研究概述

1.2.1 计划行为理论概述

1.2.2 Harding关于学业欺骗的研究

1.2.3 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各预测变量与学业欺骗行为的关系研究

1.3 已有研究的不足和问题提出

1.3.1 已有研究的不足

1.3.2 研究问题

1.3.3 核心概念界定

1.3.4 研究目的及研究假设

1.3.5 研究意义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2.2 研究工具

2.2.1 学业欺骗行为量表

2.2.2 学业欺骗行为态度量表、社会规范量表、知觉到的行为控制、道德规范量表、行为意图量表

2.3 统计方法

2.4 研究程序

2.4.1 研究工具的编制

2.4.2 正式施测

3 研究结果

3.1 大学生学业欺骗的表现及特点

3.1.1 大学生学业欺骗行为及各预测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3.1.2 大学生学业欺骗及各预测变量的年级、性别、学科性质差异分析

3.1.3 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在学业欺骗行为及各预测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3.2 大学生学业欺骗的模型建构

3.2.1 道德规范、规定性规范、描述性规范、知觉控制、态度与学业欺骗行为和意图的相关分析

3.2.2 道德规范、规定性规范、描述性规范、知觉控制、态度、学业欺骗意图对学业欺骗行为的回归分析

3.2.3 学业欺骗意图在态度、描述性规范、道德规范、行为控制与学业欺骗行为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3.2.4 学业欺骗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建构

4 讨论

4.1 大学生学业欺骗的总体情况

4.2 大学生学业欺骗的特点分析

4.2.1 学业欺骗行为及各预测变量在性别、学科性质和年级上的主效应分析

4.2.2 学业欺骗行为及各预测变量在性别、学科性质和年级上的交互效应分析

4.3 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学业欺骗行为的比较分析

4.4 学业欺骗行为的预测模型分析

5 研究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对教育的启示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国内外研究均发现学业欺骗行为(academic dishonestv)是普遍流行的,且严重威胁到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系。而国内针对该行为的研究大多停留还在事实描述和经验分析上。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计划行为理论,在用于解释个体行为一般决策过程中具有很高的解释力。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大学生的学业欺骗行为现状,探讨学业欺骗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本研究拟采用计划行为理论来构建大学生的学业欺骗行为。
   本研究主要探讨计划行为理论中所涉及到的个体行为的各决定因素对学业欺骗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成都市三所大学共830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态度、描述性规范、规定性规范、道德规范、知觉到的行为控制和行为意图与学业欺骗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⑴大学生的学业欺骗行为是比较常见的。总体上看,大学生普遍认为作弊是一种不道德的有害行为,也认识到作弊会承受较大的社会压力,但是他们普遍认为在同伴中存在很多的作弊行为,要高于实际报告的作弊行为。⑵大学生在学业欺骗行为和除描述性规范以外的决定变量上均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年级、学科类型的差异。同时,年级与性别、年级与学科性质在大学生学业欺骗行为和描述性规范上交互作用显著,年级与学科性质在态度、道德规范和规定性规范上交互作用显著。⑶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学生在实际的学业欺骗行为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但是师范类学生在道德规范、规定性规范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师范类,且在行为意图上显著低于非师范类。说明了9币范类学生较高的思想认识水平与行为表现之间的不一致现象。⑷学业欺骗意图在态度、道德规范和知觉到的行为规范对学业欺骗行为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学业欺骗意图在描述性规范对学业欺骗行为的影响中具有完全中介效应;规定性规范仅对学业欺骗行为有直接预测作用,即不同的规范类型对学业欺骗行为的作用机制是不同的。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对我国的学业诚信教育的提出了6点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