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师生交往视阈中教师德性的形成探究
【6h】

师生交往视阈中教师德性的形成探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1.2 已有研究回溯与评价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教师德性的现实境遇

2.1 教师德性的现状与问题

2.1.1 教师德性的现实问题

2.1.2 教师德性的理论缺陷

2.2 教师德性的困境与反思

2.2.1 传统德性论的困境与反思

2.2.2 教师德性的困境与反思

2.3 当代教师德性的选择

2.3.1 德性论复兴的契机

2.3.2 走向交往的教师德性

3 教师德性的理论溯源

3.1 交往理论

3.1.1 哲学视角

3.1.2 心理学视角

3.1.3 社会学视角

3.2 交往与师生交往

3.2.1 交往的涵义与特征

3.2.2 交往的德性意蕴与意义

3.2.3 师生交往

4 师生交往视阈中教师德性的形成

4.1 教师德性的构成要素

4.1.1 德性的构成要素

4.1.2 教师德性的构成要素

4.2 师生交往视阈中教师德性形成的阶段性分析

4.2.1 作为意向性存在的教师德性

4.2.2 一般德性基础上形成的“常规”教师德性

4.2.3 自我超越中形成的“超越型”教师德性

4.2.4 自我更新中形成的趋于完善的教师德性

5 师生交往视阈中教师德性的特征与意义

5.1 师生交往视阈中教师德性及其形成过程的特征

5.1.1 教师德性是师生主体在交往中共同参与建构的结果

5.1.2 不同阶段的教师德性类型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5.1.3 教师德性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

5.1.4 师生交往印证着教师德性的形成

5.2 师生交往视阈中教师德性的意义

5.2.1 走向人性化:动态生成的教师德性

5.2.2 走向公共化:主体间性的教师德性

5.2.3 走向生活化:交往观照的教师德性

6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教师德性的重要已为世所共知,几乎成为不言自明的常识,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它既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是教师伦理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教师德性对教师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折射出社会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价值选择、关乎学生的道德成长与身心健康,可以说,教师德性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具有独特的教育力量。
   传统的教师德性研究多局限于政治层面,研究方法墨守陈规,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似乎难以适应现代社会转型对其提出的时代要求。鉴于教师德性是教师在与他人的交往之中、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而在诸多人际交往中,师生之间的交往对教师德性及其形成来说最为根本、具有特殊的意义。据此,本研究在认识教师德性现实境况的基础上,立足交往理论,力图跳出传统研究的窠臼、转变研究范式,在师生交往的的视阈中描述并分析教师德性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阐释其特征与意义等。
   师生交往视阈中的教师德性回归教师的教育生活,是一种关系思维下、于主体间建构形成的德性,它将教师德性及其形成过程置于开放的公共视阈中,使其具有主体间性、动态生成性等特征,具有使教师德性人性化、公共化和生活化的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