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层级结构研究
【6h】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层级结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阅读能力的相关理论研究

1.3.2 PISA阅读素养测评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法

1.4.2 比较研究法

1.4.3 历史研究法

2 非连续性文本概说

2.1 非连续性文本的界定

2.1.1 出现的背景

2.1.2 “非连续性文本”的涵义和特征

2.2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意义和现状

2.2.1 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2.2 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的必然要求

2.2.3 现状堪忧,亟待改善

3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活动研究

3.1 阅读对象

3.1.1 思想观念性

3.1.2 语言符号性

3.1.3 物质载体性

3.1.4 主体占有性

3.2 阅读主体

3.2.1 生理心理特征影响

3.2.2 智力发展程度

3.2.3 生活经验积累

3.3 阅读外部环境

3.3.1 社会因素

3.3.2 学校因素

3.3.3 家庭因素

4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层级结构划分构想

4.1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层级结构划分依据

4.1.1 相关理论依据

4.1.2 阅读能力层级理论的指导

4.2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层级结构划分的构想

4.2.1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层级框架的建构和说明

4.2.2 各学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层级结构细化构想

5 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5.1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与教学策略的关系

5.2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构建的理性思考

5.2.1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的基本涵义

5.2.2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构建的取向

5.3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具体教学策略

5.3.1 立足基础知识,注重阅读积累

5.3.2 重视信息撷取,抓住阅读重心

5.3.3 训练图文转换,拓宽阅读领域

5.3.3 提升理性思考,反思阅读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非连续性文本近些年频频出现在学者们研究和一线教师教学的视野中,这归结于国际阅读素养测评项目PISA。PISA是对学生阅读能力、数学能力以及科学能力的考察,在阅读能力的考察中,阅读材料有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在2009年的PISA测试中,学者们通过各国学生成绩数据统计对比发现我国上海地区的学生这两种文本阅读差距较大,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远远高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学生们在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上存在一些问题。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是现代社会生存、学习、工作等不可缺少的,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关注到这个问题,在非连续性文本的理论和教学实践上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在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术语——非连续性文本,这表示课标对语文课程提出了新的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对第三第四学段的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涉及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现状、方法。
  第二部分对非连续性文本做相关界定,并阐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研究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是研究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活动,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对象、主体和阅读环境做了比较充分的阐释。
  第四部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进行了层级结构划分,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层级划分做了一些构想。
  第五部分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将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相结合,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