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氤氲”美学范畴研究——以山水画为例
【6h】

“氤氲”美学范畴研究——以山水画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存在问题以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氤氲”的哲学内涵与外延

第一节 “氤氲”的概念探源

第二节 “氤氲”的概念内涵

一、“氤氲”之始是为“气”

二、“氤氲”之生发是为“化”

第三节 “氤氲”的外延

一、生命氤氲

二、意境氤氲

第三章 山水画论中“氤氲’’观的萌芽发展

第一节 气化氤氲出现背景:山水画重内在之“气”

第二节 “氤氲’’的萌芽阶段:山水画的审美功能转变

一、“传神”论:山水之“气”同人物之“神”的配合

二、“畅神”论:山水内在精神之“气”的表现

三、笔墨之“气”的倡导影响

第三节 “氤氲”山水兴起:由“神”入“气”对山水绘画的影响

第四章 山水画绘画创作中“氤氲”美学表现

第一节 “氤氲”山水绘画中“写实”向“写意”转变

第二节 “氤氲”山水绘画的技法演变

一、墨法

二、笔法

第三节 山水绘画“氤氲”画面的构图表现

第四节 山水绘画“氤氲之气”的创作要求

一 士人之气的绘画表现

二、文人尚意的内质之气

第五章 山水绘画中“氤氲”范畴的成熟与发展

第一节 “氤氲”范畴在明清山水画论中的成熟

一、明清山水画论“氤氲”风貌概述

第二节 明清代表画论家对“氤氲”山水画论影响

一、南北宗论对“氤氲”画论的影响

二、“四王”拟古主义对“氤氲”画论的影响

三、“氤氲”范畴提出的革新意义

第三节 近代“氤氲”山水画的生命走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氤氲”来自于“气”之清浊化生,但却区别于“气”的隐性活力基元,“氤氲”更为实际生动,拥有显性的生命力。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有着深厚的哲学根基与外显活力,无论是绘画,还是书法、诗歌,“氤氲”用于艺术创作、审美鉴赏中的例子不胜枚举。魏晋玄学的兴起使得能够表达自由精神的山水绘画逐渐受到关注,自此,山水绘画以不求形似而求神似的独特创作技法、追求气韵生动的风格特色影响着整个中国艺术创作。山水绘画以笔墨浓、淡、干湿的娴熟运用,形、色之外气、意、境的把握,“似与不似”间的烟云朦胧,恰到好处的表现了天地氤氲、山水氤氲、笔墨氤氲的艺术特色。“氤氲”的绘画特色不仅表现在绘画创作中,同样也丰富的出现于各种历史时期、绘画风格中,隐藏于画论家“烟云变灭”、“叆叇”、“荟蔚”等修饰词的画论品评中,石涛在《苦瓜和尚话语录·氤氲章》中提出“笔与墨会,是为氤氲”正是看到了“氤氲”在中国绘画中的特殊意义,将其进行了美学范畴上的定义。这使得“氤氲”在近代绘画美学表现中经久不衰,对其进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氤氲”作为美学范畴研究的意义进行分析以及研究现状探讨。第二部分对“氤氲”的哲学概念探源,研究其作为哲学概念“气”的子范畴所表现出的内涵精神。第三部分以历史性梳理找到“氤氲”与“气韵”、“意境”等承继关系,表明山水绘画中“氤氲”观的萌芽与发展。第四部分通过具有外显活力的“氤氲”意境的山水画的表现作为背景,以引出石涛在《苦瓜和尚话语录·氤氲章》中将“氤氲”作为独立美学范畴,表现出其对于山水绘画的重要性。第五部分通过对“氤氲”范畴自明清以后对后世的影响,以此来达到对“氤氲”山水绘画的未来展望,以表现笔墨、气韵的意境精神。最后是本文的结语部分,山水绘画对“氤氲”的追求是那种“烟云灭没”的“玄妙”气韵。“氤氲”在不断的笔法、墨法创造的意境变革中一直保持生命活力。

著录项

  • 作者

    赵毅;

  •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
  • 学科 美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董志强;
  • 年度 201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J212.26;
  • 关键词

    中国山水画; 绘画特色; 美学风格; 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