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耳穴联合针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阳虚水湿型口渴患者的干预研究
【6h】

耳穴联合针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阳虚水湿型口渴患者的干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临床研究一 维持性血液透析口渴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的临床研究背景

引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二 耳穴联合针刺对阳虚水湿型维持性血液透析口渴患者的干预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内容及方法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实验调查表

文献综述: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口渴的中西医认识及治疗现状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声明

展开▼

摘要

研究目的:
  本研究将耳穴贴压联合针刺作为血液透析患者口渴症的整体治疗方法之一,探索改善血液透析患者口渴症状的方法,从而控制其透析间期体重的增加,以期进一步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研究方法:
  本研究共分为两部分,前期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选择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的规律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制作MHD口渴患者中医证候调查表,通过问卷调查,收集MHD口渴患者一般情况、透析龄、原发病、中医证候等临床资料,最终分析得出MHD口渴患者主要的证型分布规律;后期以前期调查所得的MHD口渴患者中证型分布最为广泛的阳虚水湿证为研究对象,共纳入45例患者,并将其分为3组(对照组;单纯耳穴治疗组;耳穴联合针刺组治疗组;每小组各15人)。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耳穴及针刺选穴原则和尿毒症口渴发生的中西医机制选取有效的主穴及配穴,分别给予耳穴贴压和耳穴联合针刺治疗8周。以口渴程度评分量表评定口渴程度,同时监测平均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相对值、Kt/V、透析前血Na+浓度、血压等,对比上述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同时探讨口渴程度评分与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相对值、KT/V值、透析前平均动脉压、透析前血钠浓度之间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
  1.12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伴口渴症患者的中医证型以阳虚水湿为最多(24.59%),其次是气虚血瘀;邪实证型水湿(40.98%)最为多见,其次为血瘀、湿热,多数患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86.06%),单纯正虚者共17例(13.93%)。
  2.维持性血液透析口渴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维持透析年限、原发病、口渴程度,其证候分布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治疗组患者口渴程度评分治疗4周、治疗8周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8周与治疗4周比较下降明显(P<0.01);治疗组组间比较,耳穴联合针刺组口渴评分下降更明显。
  4.治疗组患者平均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相对值治疗4周、8周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8周与治疗4周比较下降明显(P<0.01);治疗组组间比较,耳穴联合针刺组平均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相对值下降更明显。
  5.3组患者Kt/v值、血钠浓度治疗4周与治疗前比较、治疗8周与治疗前比较、治疗8周与治疗4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6.口渴程度评分与平均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相对值呈正相关(P<0.01)。
  7.口渴程度评分与KT/V值、透前血钠浓度及平均动脉压、患者的年龄及平均透析龄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
  研究结论:
  1.本研究调查提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维持性血液透析口渴患者的主要病机,中医证型中以阳虚水湿证最为常见;邪实证中以水湿、血瘀、湿热最为常见。
  2.维持性血液透析口渴患者的中医证型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维持透析年限、原发病与证型分布无明显的相关性。
  3.耳穴贴压联合针刺治疗能明显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口渴症状,其效果优于单纯耳穴贴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耳穴贴压联合针刺治疗能控制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体重增加。
  5.耳穴贴压联合针刺治疗改善患者口渴症状及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加8周疗效均随疗程增加而增强,即疗程越长治疗效果越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