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庄子“间”的哲学释义——以《人间世》为中心的研究
【6h】

庄子“间”的哲学释义——以《人间世》为中心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第一章 《人间世》题解

1.1 “人”、“间”、“世”

1.2 “人间世”

1.3 “人间世”与“推己及人”

第二章 《人间世》的文本梳理

2.1 有心与无心

2.2 才与不才

2.3 有用与无用

第三章 “间”:德性的凸显

3.1 《养生主》:“缘督以为经”

3.2 《德充符》:“游心乎德之和”

3.3 “间”的智慧:德性的凸显

第四章 总结:庄子“间”的思想

4.1 时命之必然

4.2 生命之应然

4.3 间:成就自己的德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答辩委员会审查意见

展开▼

摘要

本文以《庄子·人间世》文本分析为主,通过对题目“人间世”的重新解读、对文本的梳理和阐释来发掘庄子在处理人与政治世界之间关系的“间世”智慧。庄子的“间世”智慧是相对于儒家的内圣外王的有为之道而言的,一方面对儒家的汲汲入世以及被工具化的道德进行了犀利批判,另一方面提出了自己处世的主张:无己、无为。
   “间世”思想的实践,有着内外两方面的因为,一方面是外在时命的必然趋势,历史趋势的不可逆性迫使庄子只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德性修养来适应社会,另一方面去除世俗价值标准强加于生命的枷锁,回复生命纯真天性,也促使庄子涵养自身,成就自己独特的个性存在。
   “间”作为人与世界的纽带,其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一种处世之道,更是对生命的敬重,对人在世间逍遥自在所需德性的涵养与成就。庄子正是通过“间”向世人昭示了他的生活态度与处世原则:个体精神的修养与自在,个体生命本身所展示的美,世界以自然之性变化发展等。
   当然,庄子的这些思想也有着不可避免的弊端,比如对个体社会性的关注过少,对人际交往的过于消极等,导致庄子虽有忧国之心却无实践行动,只以著书明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