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山与中国诗学——以六朝诗歌为中心
【6h】

山与中国诗学——以六朝诗歌为中心

代理获取

摘要

山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意象之一,不仅数量多,且意味丰富,其丰富性首先体现在山意象所对应的物理原型众多: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和丘陵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百分七十,古人常常登高而赋,留下大量山岳诗歌,我国古典诗歌涌现众多的山意象,是有地理渊源的。这些诗歌中的“山”各有特点,而且其意象组合方式丰富多样,不同组合体现不同的情感和意味。
   山与诗人、诗歌创作具有内在联系,学界关于山与诗歌的相关研究止于山水诗,往往山水并提而忽略山、水意象各自的特性。且从意象诗学专门研究山的,学界迄今未有,为了能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古典诗歌山意象,对意象作理论梳理是必须的,其次,对学界仍然时不时混用的“意象”、“符号”和“image”等近似术语进行辨析,同时介绍国内学术界意象研究现状,指出术语模糊和滥用这一现象的存在。通过溯源和辨析,从理论上肯定意象诗学赖以生长、发育的土壤是中国古典诗歌,而非西方意象派或其他。意象与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血浓于水的关系,所以意象诗学的研究应该回归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大背景中。
   为了深入理解山意象的生发过程,首先须对六朝诗歌中的“山”进行历史性的梳理,在以时间为序进行梳理的同时,抓住并突出各阶段代表作品中“山”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如《诗经》中的“山”表现出明显的母体文化意味,从古人婚礼、葬礼及祭祀山神的仪式可以看出,而《诗经》中的“南山”分别和爱情、长寿祝福联系起来;楚辞中的“山”则带着女性的柔美色彩,透出浓郁的神话气息;庾阐诗中的“山”是审美的先声;阮籍的“山”仿佛忧郁的固体,带着浓重的悲痛抑郁的个人情感,等等。其间有继承,也有新变与发展。为了更好地说明六朝山意象的生发,特以附录一《山物象、意象诗歌年谱》佐证正文论述,更好地展示山意象的历史性、文化性和文学性。
   此外,从理论角度来探讨山意象生发过程中的显著特性,结合大量的山岳诗歌进行研究,探讨山意象与传统文化,如道教神仙信仰、古代生死观念和禅宗思想的密切关系。其中,尤以泰山诗歌中的“泰山”意象为主展开论述,泰山诗歌的创作深受神仙信仰和生死观念的影响。
   山意象本身也具有显著的特性,如情感性、多样性和传承性,以及山意象组合的丰富性,这类特性可以通过众多诗例的分析得到体现,它们的产生与诗人、诗歌创作、时代文化背景都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影响深远的山神多为女性神,女性与大自然自古关系亲密,山意象的生成与女性山神的关系不可忽略,从“昆仑”意象和西王母、“巫山”意象和巫山神女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这一点。
   山意象的影响不仅止于古代诗歌,它对现当代新诗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朦胧诗等新诗创作中,可以发现古典诗歌意象的影子。古诗与新诗本质上是相通的。另外,山与诗学的相关研究还可以向文学地理学、生态文艺学等方向开拓,并可以在旅游文化的领域中进行新的拓展,山与诗学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论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