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概念合成理论和关联理论的网络语言隐喻研究
【6h】

基于概念合成理论和关联理论的网络语言隐喻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本文结合了概念合成理论和关联理论,以David Crystal在2004年出版的《网络语言专门词典》为例,着重研究了其中借由隐喻而将词义引申到日常用语的具有新意义新用法的网络语言,分析隐喻对网络语言的意义扩展作用。
  概念整合理论认为人们在说话和思考过程中构建各种心理空间,并将这些心理空间加以整合形成合成空间。隐喻涉及源域和目标域之间跨空间的映射。通过映射,源域和目标域的结构被选择性地投射到合成空间,通过组合、扩展及完善最终形成生成结构,而隐喻的意义正是来自于生成结构。本文分析了网络语言隐喻中心理空间的构建,和跨空间映射,以及合成空间中的生成结构。通过研究,论文提出网络语言的意义扩大和变迁是在网络语言使用者交际过程中产生的,其意义变迁产生于明示-推理交际过程。将网络语言应用于非网络环境的日常交际中形成的隐喻将引导听者推导出其隐含义完成词义的扩大。网络语言隐喻意义理解背后的认知过程就是使用者推导出网络语言明示义和隐含义的过程。网络语言隐喻意义的理解可以由概念整合模型来分步解释,并结合关联理论所提出的关联性原则,由关联性原则补充完善概念整合理论在选择性投射机制上的解释不足,以及在体现语境因素上的不足。在两大理论结合的背景下,概念整合理论中的输入空间,在关联理论观点影响下被具体细化为显性输入空间和隐性输入空间。关联理论将交际看作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认知语境的交互。因此话语刺激信号形成了显性输入空间,而从听话人长期记忆中被激活,被调用的定识则形成了隐性输入空间,语境的影响就体现在了隐性输入空间中的概念元素的动态选择上。
  结合概念整合理论和关联理论所得出的隐喻扩展语义通用模型如下。话语本身不能代表思想,但作为思想的形式表现对话语接受者形成刺激,激活听话人认知语境,这个动态的,作为工作记忆而被调用的认知语境其中包含的定识是根据和刺激信号的关联度来筛选的。随后由话语构成的显性输入空间和认知语境构成的隐性输入空间内的元素会在关联原则制约下有选择性地被映射到生成空间或者说语用推理空间内,目的在于生成花费心力较小,而认知效果较大的原本不存在于任何一个输入空间内的对应关系,隐喻的本体和喻体这两个原本并没有联系的概念就由语用推理联系了起来,这一新的语义网络结构被投射到复合空间内生成了新创结构。由此隐喻的创造(或理解)过程和新意义的创造(或理解)过程就完成了,整个概念整合的过程都受到关联原则的约束以取得最优合成。在网络语言的语境下最优整合是指能够产生新鲜意义让人眼前一亮的概念整合。新的语义网络结构会添加到长期记忆中成为个人认知语境总和的一部分。
  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文章进一步指出日渐普及的网络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给人们带来了新体验形成了新概念,并产生了新隐喻,而与此同时隐喻对于主题诉求直观、简洁、震撼,新奇的效果又推动了网络语言的传播。论文从认知的角度解读网络语言中隐含的隐喻,希望为隐喻的研究丰富语料,检验并完善概念整合理论的映射模型,同时为人们理解语义的引申和变迁提供一些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