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明清时期淮河流域上游集镇研究
【6h】

明清时期淮河流域上游集镇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研究目标

一、集镇研究

二、交通地理研究

三、经济史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概况

第一章 淮河上游地区集镇数量统计

第一节 资料现状:合理统计的基础

一、府志的陈陈相因

二、州县志分布不平衡

三、其他资料的有力补充

第二节 店集关系:合理统计的前提

一、“镇店志”:店的大量存在

二、“店”的来源:土台子——交易场所——草市名称

三、店下有集:有集与无集

四、店等于集:地名与集名

第三节 明清淮河上游集镇的数量统计

一、在城集:数量不一的统计处理

二、关键词:多个时期数据的获得

三、统计表:十四县数据的整理

小结

第二章 淮河上游集镇的发展特征与集期分析

第一节 淮河上游集镇发展特征分析

一、明嘉万时期的初次大发展

二、清初的大幅度回落

三、从康雍到乾隆的极盛

四、清后期各县的“殊途”

第二节 集期及其特征分析

一、每日集

二、间日集

小结

第三章 淮河上游集镇的空间特征分析

第一节 水运与集镇分布

一、船筏并行的水道

二、干流集镇的空间分布

三、支流集镇的空间分布

第二节 地形与集镇分布

一、淮河上游的总体地形特征

二、正阳县集镇分布的特征分析

三、商城县集镇分布的特征分析

第三节 桐柏——大别山脉一线集镇分布

一、桐柏——大别山脉的交通优势的形成

二、集镇的线状分布与特征分析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淮河上游各州县集镇统计表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所研究的淮河上游河段即从淮源到三河尖。这一区域包含淮南丘陵区和淮河上游平原区两部分,这一区域在历史上政区变化复杂,元朝将淮河上游划归同一个政区即汝宁府的行政范围内,明清两朝将这一行政区划继承下来,这样在淮河上游就实现了行政区与自然区的叠合。
  淮河上游地区在明清时期所修方志有几十种。在整理本区域地方志时,多种多样的“集镇志”条目以及差异较大的“集镇志”内容引出“店”这一重要的集镇名称。通过分析集镇与“店”存在的几种关系及“店”的渊源,可知“店”对于集镇数量的统计影响很大。只有对店集关系进行正确的分析,得出的集镇数据才更合理。
  本地区遗存的众多方志中,府志的陈陈相因和州县志分布的不平衡直接影响对于淮河南北两岸各县的分析。存在于《集镇志》中的“已废”、“有集”、“残”、“新增”等词汇不仅能够得出更准确的集镇数据,更能看出在不同朝代集镇数量的变化。笔者在以上的分析基础上统计出本地区14个县的集镇数据。
  在集镇统计表的基础上,笔者首先从嘉万、顺治、康乾、清后期四个时间剖面上去分析本区域集镇的发展特征。从大的维度上看,本区域集镇数量上的起伏变化很明显,从每个县具体的变化来看,各有各的特点。其次分析了本区域集镇的集期形式,分为“每日集”、“间日集”和“月集”,不管是哪一种集期形式,都是遵循集市参与者的所定下的“定日”。
  最后,笔者分别水运、地形、山脉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淮河上游地区集镇的空间分布特征,从横向上来看,山区型集镇集镇分布很不均衡,多处在交通要道和较平坦的低缓丘陵附近,而平原区则相对很均衡。“巨镇”的分布多是水运的优势而非陆运。从纵向时间段上来看,山区型州县的发展速度要远远快于平原型。作为三省分界的大别山,由于跨境的交通及贸易优势,也发展出一批集镇,这也是本地集镇发展的特色之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