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行政程序轻微违法的判定标准研究
【6h】

行政程序轻微违法的判定标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行政程序轻微违法的司法实践

2.1技术性错误

2.2.未履行法定期限

2.3违反法定顺序要求

2.4履行步骤遗漏或不当

2.5履行方式错误或不当

2.6与程序轻微违法并存的程序瑕疵

第3章 行政程序轻微违法判定标准的国际比较

3.1英美法系:严格的程序主义

3.2大陆法系:宽和的补正主义

第4章 行政程序轻微违法判定标准的完善

4.1行政程序违法的形式范围

4.2技术性错误不属于行政程序违法

4.3行政程序瑕疵与行政程序轻微违法内涵一致

4.4行政程序轻微违法的判定标准——从“对原告权利不产生实际影响”入手

4.5超期作出行政行为的再议——对司法解释的再思考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1989年《行政诉讼法》将“违反法定程序”作为撤销判决的法定理由之一,标志着以实体法中心主义为传统的我国,开始注重程序的独立价值。但《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对于违反法定程序的行政行为是否一律撤销在实务中一再受到质疑,甚至是受到否定。在这样的困惑下,新《行政诉讼法》新增了“轻微违法+对原告权利不产生实际影响”的司法审查标准,但在众多司法实践的案例中表明,在对于程序违法的判定,法院各自的审查标准并不一致。新《行政诉讼法》确立的轻微违法判定标准是否为最优选择,能否公正、合理地解决每一个个案,都有待检验。 本文对新《行政诉讼法》生效两年间各地法院认定为程序轻微违法的案例进行归纳,通过在北大法宝上搜索到的有关行政程序轻微违法或行政程序瑕疵的判决书对新法生效后各地各级法院所认定的程序轻微违法的类型与说理进行分析。对于法院所认定的程序轻微违法,首先应将技术性错误排除在外,因为各地法院都将其视作与法律无关的错误,并不应将其放在程序轻微违法的范畴下进行讨论。除此之外,法院的说理均围绕“是否对原告权利产生影响”展开,可分为未履行法定期限、违反法定顺序要求、履行步骤遗漏或不当与履行方式错误或不当四类。在对此四类问题进行分析时,法院应当区分程序设立的目的,若违反了涉及到保证实体结果正确与否的程序,则即使实体结果并无不当,也应将此确认为程序违法。 但对于行政程序违法,由于新法及新出台的司法解释仍未考虑到授益性行政行为的因素,忽略了原告请求法院判决行政机关履行行政职责和请求确认行政机关授予行政许可超期违法的情形,也为新《行政诉讼法》对程序违法审查标准的确立留下了遗憾。

著录项

  • 作者

    周琪;

  •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
  • 学科 法律(非法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马英娟;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行政程序; 违法; 判定;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