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印度尼西亚领导人政治身份的变迁
【6h】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印度尼西亚领导人政治身份的变迁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1章绪论

1.1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选题缘由

1.1.2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1.3.1论文研究方法

1.3.2论文结构

1.4基本概念界定与梳理

1.4.1政治发展

1.4.2民主

1.4.3领导人

1.4.4纳沙贡

第2章第一代领导人:具有职业革命家特质

2.1具有职业革命家特质的领导人的国际背景与国内形势

2.2具有职业革命家的领导人的执政策略

2.2.1废除联邦制和确立共和制

2.2.2议会制遇到的问题

2.2.3地方制度

2.2.4实行总统制,有领导的民主

2.2.5相关经济政策的修订

2.2.5对待华人华侨政策

2.3具有职业革命家特质的领导人的身份特征

第3章第二代领导人:具有技术官僚特质

3.1具有技术官僚特质领导人的国际背景与国内形势

3.2具有技术官僚特质的领导人的执政策略

3.2.1加强对军队与政党的控制

3.2.2地方制度的集权改革

3.2.3移民政策和计划生育的实施

3.2.4分配政策的制定

3.2.5对待华人政策

3.3具体技术官僚特质的领导人的身份特征

第4章第三代领导人:新型的职业政治家

4.1新型的职业政治家领导的国际背景与国内形势

4.2新型的职业政治家的执政策略

4.2.1选举和议会制度的改革

4.2.2政党和军队制度改革

4.2.4改革分配政策

4.2.5华人政策的调整

4.3新型的职业政治家的身份特征

第5章领导人政治身份变迁对本国发展的影响

5.1领导人政治身份变迁与政治发展

5.1.1第一代领导人对政治发展

5.1.2第二代领导人对政治发展

5.1.3第三代领导人对政治发展

5.2领导人身份变迁与经济发展

5.2.1第一代领导人对经济发展

5.2.2第二代领导人对经济发展

5.2.3第三代领导人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攻读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印度尼西亚作为东南地区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为我国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国。自二战结束以来,印度尼西亚也在积极的探索适合于本国发展的道路,其间也经历了多个领导人的变迁,由此也深刻影响着印度尼西亚的发展进程。本文通过对二战后印度尼西亚领导人的变迁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其政治体系构建的基础和历程,另外,通过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印度尼西亚,也对我国全球化背景下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极具深刻的现实意义。根据印度尼西亚领导人的变迁,其政治体系的构建大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时期:苏加诺时期、苏哈托时期和后苏哈托时期。印度尼西亚自建国之日起就开始寻找民主发展道路,苏加诺在建国之初就确立了“自由民主制”,但是却由于国内政治条件不成熟而失败,被“有领导的民主制”所取代。经过八年的发展后,经济形式恶化,紧接着经济崩溃而来的政治冲突最终导致了苏加诺的下台以及他的“有领导的民主制”的结束。苏哈托上台后,开始实行“潘查希拉”制度,并称自己的政权是“新秩序”以区别苏加诺政府的“旧秩序”。表面上看“新秩序”是民主治国,每五年举行一次选举,但是实际上却是以专制治国,苏哈托和他的亲信控制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最终,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动荡结束了苏哈托的统治,印度尼西亚经过了独裁政权的瓦解阶段后开始走上真正的民主化道路。从哈比比总统开始直到瓦希德总统时期,是印尼的民主过渡期,虽然这段时期不断爆发种族、宗教冲突,亚齐、巴布亚等地区的地区分离主义越演越烈,民主还是开始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2004年,印尼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直接总统大选,苏西洛总统上台,开始印尼的民主巩固期,取得了一些成就,也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