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情感·结构·行动——上海Z镇的文革口述史个案研究
【6h】

情感·结构·行动——上海Z镇的文革口述史个案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1.2文献综述

1.2.1从集体行动的非理性模型到理性模型

1.2.2从理性模型到对情感关注的回归

1.2.3关于文革的文献研究

第二章本文的研究方法

2.1口述史的研究方法

2.2个案的面貌及Z镇的基本情况

第三章信仰中的权威-早期的情感社会化

3.1顺从听话的Y

3.2纯正的工人阶级后代-M

3.3错误改变的少年时代-Z

3.4学校教育与对信仰权威的情感养成

第四章生活中的权威-日常生活的逻辑

4.1寻到平衡的Y

4.2 M情感的转变

4.3感到矛盾的Z

4.4生活中的权威: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之间的矛盾

第五章两种权威的制衡-连接结构与行动的情感

5.1 Y-保守派的积极分子

5.2 M-红色造反派头头

5.3 Z-默默无闻的造反派成员

5.4情感的延续性与行动的选择

第六章结论与讨论

6.1本文的主要结论

6.2有待于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译作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致谢

展开▼

摘要

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理论将运动中的个体假设为“理性”的个体,而完全抛弃了传统理论中“非理性人”的假设。然而这种单向度和简单化的理论解读却忽视了个体作为一个有历史地位的,有个人史的行动者的特征。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决定了“理性”行为和“非理性”行为并非是不可调和的。而作为涉及到中国社会每个个体都参加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充满了情感因素的社会运动。因此本文试图从口述史的角度研究了受访者的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情感的社会化与其在文革时期的群众斗争中行动选择之间的关系。受访者们受到了制度性规范和日常生活两种力量的影响。在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割裂的社会结构下,制度性规范和日常生活的逻辑的是否一致,造成个体对信仰权威和生活权威的情感的是否一致性。在文革的群众运动中,行动者受到了过往经历积聚的情感能量对他们的行为的影响。在文革中采用什么行动,加入什么派别,一方面在于被访者们在文革之前的经历造成他们对生活中权威的情感,另一方面,在于他们在信仰的权威中寻找到的对行动正当性的依据。对信仰中权威的依赖的情感和对现实中生活权威的情感构成了行动者行动的两种力量。

著录项

  • 作者

    夏丽娜;

  •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

  • 授予单位 上海大学;
  • 学科 社会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陆小聪;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城市社会学;
  • 关键词

    文化大革命; 口述史; 上海;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