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语音变体成因分析的“多条件叠加式满足”模型——以“这”的音变分析为例
【6h】

语音变体成因分析的“多条件叠加式满足”模型——以“这”的音变分析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陈瑶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第一章语音变体成因问题的提出

1.1语音变体成因分析的传统模型

1.2传统语音变体成因模型在“这”变体分析中的困境

第二章“这”语音变体成因的理论假设与调查计划

2.1“这”语音变体成因的理论假设

2.2“这”语音变体成因的调查计划

第三章“这”语音变体成因的社会语言调查

3.1“这”语音变体成因的文献调查

3.1.1语料的收集与标注

3.1.2语料的统计与分析

3.2田野调查研究

3.2.1“这”的音变的语言定位

3.2.2“这”的音变的不稳定性

第四章语音变体成因分析理论模型的构建

4.1语言条件——语音变体的促成要素

4.1.1关联——协同作用

4.1.2主次——重要程度对比

4.1.3先后—难得程度对比

4.2对语言条件的满足——语音变体的形成过程

4.2.1满足原理——叠加式满足

4.2.2满足程度——是否完全满足

4.2.3满足方式——是否典型满足

4.3语音变体成因分析模型的验证性演示

4.4函数式的音变分析机制

4.4.1叠加的意义——语音变体的合法度与生命力

4.4.2“一因一果”与“多因一果”

第五章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文通过调查发现,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又都是不完整的。我们认为,语音变体的出现所满足的条件有的时候可能是比较单纯的,有的时候则可能是复杂的,其条件可能不止一个,甚至不止一方面。  总之,这个函数既可能是“一因一果”的,也可能是“多因一果”的。事实上,“一因一果”模式是“多因一果”模式中满足的语言条件(x)的数量为最小值“1”时的特例。一个语音变体的最终产生,可能是一种语言条件单一作用的结果(“一因一果”),并且变体的语言合法度也越高,稳定性也越强。  本文就以“这”的音变为例,对这类复杂的语音变异现象做一番语言调查分析,试图由此探索能够有效解释这一类语音变体成因分析的理论模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