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芥川龙之介(1921年——1949年)
【6h】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芥川龙之介(1921年——1949年)

代理获取

目录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前言

第一章鲁迅的最初译介与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发端

第二章现代文学史上的芥川文学热和《中国游记》争论

第三章中国的抗战文学与芥川文学的反战意识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摘要

我国对芥川龙之介文学的译介和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迄今可谓历时长久,成果颇丰。本文与以往研究不同之处首先在于,尝试将芥川龙之介文学纳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发展历程的背景下进行考察,以探究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语境中的影响和意义。 本论文主体由三章构成:一、鲁迅的最初译介与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发端;二、现代文学史上的芥川文学热和《中国游记》争论;三、中国的抗战文学与芥川文学的反战意识。该三章所讨论的问题既有相对独立性,也代表了芥川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各阶段先后出现的三个影响焦点。这三个影响焦点分别出现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不同阶段,表征了芥川文学在中国语境中被接受的特点。本文各章的论点包括:芥川文学在中国20年代最初译介所遭遇的相对冷落,原因在于它与当时中国文坛的所尚不甚相合;以鲁迅为首发的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之所以出现,芥川文学的影响是引发原因之一;芥川龙之介自杀后在中国文坛上出现芥川文学译介热,其根本原因在于当时中国社会及文学流向的变化;芥川的《中国游记》在30年代的中国引发了褒贬争论,该争论所提出的与其说是单纯的真假或是非问题,毋宁说是作为受日本帝国主义威胁侵害的半殖民地语境中的复杂问题;抗日战争时期芥川文学之所以在中国继续译介和再版,原因在于“上海孤岛”的特殊背景,更在于芥川文学中具有针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反战意识。本文的总体结论是,芥川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进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起了积极的、至少是富有启示意义的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