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超越与回归——《儿女英雄传》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
【6h】

超越与回归——《儿女英雄传》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第一章“悲”与“喜”的异样氛围

第一节“悲”与“喜”的异样氛围

第二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一)创作动机

(二)与《红楼梦》的对垒

(三)对传统大团圆结局的回归

第二章“情”与“理”的不同彰显

第一节《红楼梦》的“大旨谈情”

第二节《儿女英雄传》的“情、理”对举

第三章对待儒家价值观的不同态度

第一节补救意识

第二节对待儒家价值观的不同态度

第三节淑世精神与批判意识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儿女英雄传》是晚清白话小说中的一部佳作,是在《红楼梦》的影响下诞生的一部小说。作者文康有着与曹雪芹大体相同的身世和感慨,其作品受《红楼梦》的影响也较深。两部小说有着极为相似的情节,但又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造成了截然相反的结局,风格也迥然有别。已有部分学者将之与《红楼梦》作不同程度的比较研究。 本文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三个角度,即“悲”与“喜”的异样氛围、“情”与“理 (礼)”的不同彰显,以及对待儒家价值观的不同态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造成这种差异的深层次原因,以期对《儿女英雄传》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清楚的认识。 本文由引言和正文构成。 引言介绍《儿女英雄传》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第一章首先比较了《儿女英雄传》与《红楼梦》整体氛围及最终不同的悲喜剧结局。《红楼梦》可以说是一幕惊心动魄的人间大悲剧,而《儿女英雄传》则是一部夫贵妻荣喜气洋洋的喜剧。第二节主要从作家的创作心态和动机入手来分析造成这种巨大差异的原因。文康与曹雪芹一样都曾有过从家世繁华到沦落的生活经历,都是到穷愁潦倒之时发愤著书。但雪芹对社会看得更加透彻,对之已彻底绝望,而文康则是既愤世嫉俗又心存幻想,要为社会开出治病的药方。他本着对抗《红楼梦》的创作意图,对其悲剧结局进行了有意的改造,从而使得事事缺陷的《红楼梦》变成了事事圆满的《儿女英雄传》。这也体现了作者消愁补恨的创作目的和向传统的大团圆结局的回归。 第二章主要比较两书对“情”与“理”的不同态度。“情”与“理”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者们较为关注的问题,它贯穿了整个思想史。本章首先对中国思想史上有关“情”与“理”的内容进行了简单梳理,指出明清文坛盛行一股“以情抗理”的浪漫主义潮流,《红楼梦》受其沾溉,以扬情为己任。《红楼梦》中的“情”含义甚广,主要是指“绝假存真”的男女情爱以及更深更广的性灵之爱和博爱。文康将“人情”与“天理”对举,以“天理”规定“人情”,以“人情”彰显“天理”:人为地消弥了“情”与“理”之间的二元对立与矛盾冲突,并在“儿女”与“英雄”的完美结合中,走向喜剧的结局。而曹雪芹的思想则要复杂得多,简单地说,他是在“情”与“理”的对立中凸显了人生的悲剧。《红楼梦》是一部“情书”,但它更重视的是“儿女真情”,而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滥情”;它也讲“理”,但更重视揭示“理”尤其是儒家之理中蕴含的文化权利和价值桎梏,并力求以佛道之理化解人生的痛苦,以冷峻的笔触揭露人生面相,贯穿其中的是沉重的悲剧意识。 第三章主要比较曹、文二人对待儒家价值观念的不同态度。由于受儒家济世思想的影响,在面对家国衰亡的命运时,二人都曾有过积极的补救意识。但文康的补教,力图通过家庭教育及对民众的伦理教化达到化除时弊、复兴家道的目的。而曹雪芹则更侧重于为“天”补情。因而,他特意在礼教昌璋的世界里建造了一座大观园,借此来实现他的补情之梦。曹、文二人对待儒家价值观念的态度有着极大的差异,这也是造成两书整体氛围不同的深层次原因。文康笃信儒家精神,因而,在《儿女英雄传》中不遗余力地宣扬儒家理想与儒家的伦理道德。而曹雪芹则更多的是从庄禅精神中汲取了养分,对儒家价值观念采取了批判的态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