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实相与慈悲——以释契嵩为中心的佛教真俗关系研究
【6h】

实相与慈悲——以释契嵩为中心的佛教真俗关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指导小组成员

绪言

一、佛教来到中国

二、契嵩的著作及影响

三、契嵩思想研究回顾

四、关于方法的检讨

五、本文的写作思路

注释

第一章契嵩与三教谈论

第一节孤独的行者

一、生死事大

二、问道之履

三、山林佛教的践行者

四、辅教弘宗

第二节契嵩以前的三教论衡

第三节宋儒辟佛的思想背景

一、宋祁的《庭戒诸儿》

二、儒学复兴和辟佛的关系

三、道学家的辟佛

四、辟佛口实及其人文背景

第四节契嵩与北宋佛教

一、北宋佛教的外围环境

二、文学僧与三教会通

三、北宋佛教思想特色述略

注释

第二章道本教迹论

第一节即道即教

一、明本迹

二、即教之道

三、即道之教

第二节权实与二谛

一、权实之辨

二、真俗之辨

三、舒卷同时的理事观

第三节佛法的不共性

一、超越世间的出世间追求

二、三教之别

三、道元对三教一致论的批判

四、世教与出世教

第四节 神道设教

一、佛教是神道设教吗

二、缘起轮回的情感说

三、神明与神道

四、契嵩的神道解义

第五节求本措末的文化观

注释

第三章 性情论

第一节性情与心识

一、关于万物生灭流转之实相的性情之思

二、真心与生灭识

三、心法本于无住的胜义

第二节 真如随缘义

一、真如随缘思想的提出

二、释延寿对性相二宗的和会

三、释知礼的别理随缘论

四、释真可的真如随缘释义

第三节佛性与灵知

一、佛性义诸家说

二、灵知概念

三、关于佛性灵知说的检讨

第四节推其性而自同群生的无缘慈悲

第五节 佛家孝亲观

注释

代结语释太虚的思想拆衷与现实定位

一、思想折衷

二、真现实论

三、人生佛教

注释

附录一契嵩生平及著述年表

附录二参考文献

论文独创性声明及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展开▼

摘要

本文以释契嵩关于儒佛关系、政教关系的思考作为契入点,将佛教真俗关系作为考察重心,结合相关经论以及三论、天台、唯识、华严、禅宗的佛法解义思想,力求显现关于佛法思维、真俗关系的内容与特征。  本文以《实相与慈悲——以释契嵩为中心的佛教真俗关系研究》为题,由五部分构成。绪言介绍了关于契嵩思想的研究成果和本文的写作思路。第一章主要考察了契嵩思想得以产生的内、外学背景。第二章叙述了本迹关系、权实关系、真俗关系、理事关系、世间与出世间关系等大乘佛学的思想内容,并述及隋唐时期佛教家关于三教差异性的认识,佛教被说为神道设教的文化背景,契嵩道本为一、教迹万殊的三教会通思想。第三章考察了契嵩关于性情关系、心识关系的思考,并主要结合天台学人的批判,揭示了华严与禅宗教学在真俗关系问题上存在的不足,最后叙述了联结真与俗的无缘慈悲和佛家的孝亲观。近代社会以来,僧俗两界对真俗关系又有新的思考,所以将对释太虚人生佛教思想的学理基础的研究作为本文的代结语,以与契嵩关于儒佛、政教关系之思考形成对照。  本文认为,在成熟的中华文化背景中,佛教的入世关怀其实是通过儒佛关系、政教关系表现出来的,而北宋佛家之所以持三教会通之论,也有依佛出世、藉儒入世的思想意图;由于传统文化界并未真正领会佛教的缘起性空、业力果报的思想,所以依佛教空有之辨而展开的世界观、伦理观、平等观也很难在传统社会发生广泛影响,因此,在强调自由与责任意识、平等观念、环境保护等思想的现代社会,佛教依于性空观的入世关怀最有可能被如实理解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展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