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十六至十九世纪初中韩文化交流研究——以朝鲜赴京使臣为中心
【6h】

十六至十九世纪初中韩文化交流研究——以朝鲜赴京使臣为中心

代理获取

目录

外文摘要

论文说明:论文指导小组成员、文中表目、文中图目

导言

一.选题的意义和内涵

二.研究史的回顾

三.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四.研究的框架和基本论点

第一章从“朝天”到“燕行”

第一节明代的“朝天”

1.使团的构成

2.使团的任务

3.“朝天”的主要路线及其变更

第二节清代的“燕行”

1.使团的构成

2.使团的任务

3.“燕行”的主要路线及其变更

第三节“朝天录”、“燕行录”和“漂海录”

第二章赴京使臣和明清学人

第一节诗文之交

1.李廷龟与中国文人

2.吴晴川与海路朝天使臣

3.朝鲜后四家与清朝学人的诗文情

第二节倾盖笔谈

1.乾净笔谈

2.鹄汀笔谈

第三节交往的形式和内容

小结

第三章赴京使臣和汉籍东传

第一节明代朝天使臣与汉籍东传

1.朝天使臣与明政府的赐书

2.朝天使臣的求购和受赠汉籍

第二节清代燕行使臣与汉籍东传

1.琉璃厂书肆的访书、求书活动

2.与清朝文人的书缘

3.禁毁书的传入

第三节赴京使臣传入汉籍的内容及其特点

1.赴京使臣传入汉籍的内容

2.赴京使臣传入汉籍的特点

3.赴京使臣传入的汉籍对朝鲜王朝的影响

小结

第四章赴京使臣和朝鲜西学

第一节赴京使臣与汉译西学书的传入

第二节赴京使臣与西方传教士的交往

第三节赴京使臣的西方认知及其影响

小结

第五章朝鲜华夷观的演变和北学的兴起

第一节明清鼎革前朝鲜华夷观的形式

1.中国传统华夷观

2.明清鼎革前朝鲜华夷观的形式

第二节明清鼎革后朝鲜华夷观的变化

第三节北学思想的形成

1.北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清朝对朝鲜的政策

3.燕行使臣对清朝认识的变化

第四节北学思想的华夷观内涵

小结

结语

附录一.燕行年表(1637~1881)一

附录一.燕行年表(1637~1881)二

附录一.燕行年表(1637~1881)三

附录二.《燕行录全集》收录“朝天录”一览表

附录三.《燕行录全集》收录“燕行录”一览表

附录四.燕行路程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展开▼

摘要

本文以明清朝鲜赴京使臣入华行纪——“朝天录”和“燕行录”为基本资料,并参照明清和朝鲜王朝的其他文献,以朝鲜赴京使臣为中心对十六到十九世纪初的中韩文化交流作一实证研究,以此来阐明朝贡体制下朝鲜赴京使臣的文化意义以及明清中朝文化关系的变动轨迹。希望这一研究在深入揭示明清中韩关系内容及其变化的同时,对文化在东亚朝贡体制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予以充分展现,并由此帮助我们从传统政治文化视角透视当今朝鲜/韩国的对外关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