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近视眼调节系统对视网膜离焦敏感度的相关研究
【6h】

近视眼调节系统对视网膜离焦敏感度的相关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第一部分 离焦刺激的视场对调节刺激反应曲线的影响
   目的:研究离焦刺激的视场是否影响静态调节刺激反应曲线,探讨周边视网膜离焦对调节反应的作用。
   方法:入选正视眼、稳定性近视和进展性近视各10名。年龄为21至37岁。除了三位被试需要用试镜片矫正屈光不正外,其他近视患者在实验过程中均用软性角膜接触镜矫正屈光不正,戴镜后屈光不正在±0.25 D之内。在距离右眼前试镜片0.19 m处放置便携式DVD播放器(Aecurian,US),播放黑色背景下2°×2°、8°×6°、和44°×23°三种视场的高亮度Maltese十字图形,由随机数字表决定三个视场视标的测量顺序。试镜片距离角膜顶点0.014 m,采用递减正镜片的方式呈现从0.26 D至4.90 D共六个水平的调节刺激。嘱被试注视Maltese十字的中心,并在采集数据时始终保持所见图像清晰。采用开放视野式近红外自动验光仪(Canon R 1)测量右眼调节反应。六个刺激水平上的调节反应进行直线拟合与三阶多项式曲线拟合。调节反应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当方差分析发现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则进行post hoc Tukey's HSD和Fisher's LSD检验分析组内差异。
   结果:六个调节刺激水平上的调节反应在不同视场视标之间和不同屈光稳态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直线拟合的斜率和截距以及曲线拟合的三阶多项式系数在各视场之间和各屈光稳态组间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2°×2°视场下,调节刺激反应曲线的斜率与近视度数之间存在较低的相关性(r2=0.3,P=0.007)。
   结论:离焦刺激的视场并不影响调节刺激反应曲线。中央2°视网膜感知的调节刺激对诱发调节反应起主导作用。调节系统和主观认知系统对视网膜离焦的感知机制可能不同。
   第二部分 近视眼客观焦深与调节微波动幅度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不同基础调节刺激水平上调节系统客观焦深与调节反应微波动幅度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入选15名稳定性近视患者,年龄为23岁至30岁,近视度数为-1.13D至-5.63 D。用软性角膜接触镜矫正屈光不正,戴镜后屈光不正在±0.25 D之内。客观焦深定义为能引起调节反应相对于基础水平发生变化的调节刺激最小改变量。采用统计t检验法判定调节反应变化点。采用3×3阵列空间频率为12 c/deg的Snellen E字母作为注视视标,用Badal系统改变视标汇聚度呈现不同调节刺激水平。用近红外开放视野自动验光仪(Grand Seiko WAM 5500)测量调节反应,以5 Hz的频率连续采集调节微波动数据。在1 D和4 D两个基础调节刺激水平上,用Badal系统以0.1 D的梯度改变调节刺激水平,监测调节反应,测量客观焦深。分别在0,1,2,3,4 D五个基础调节刺激水平连续记录调节反应20秒,以均方根值(r.m.s.)作为调节微波动幅度。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五个基础调节刺激水平上的调节反应r.m.s.值差异。配对t检验比较在1 D和4 D基础调节刺激水平上的客观焦深。分别在每个基础调节刺激水平上,检验r.m.s.值与客观焦深的Pearson相关性。
   结果:4 D基础调节刺激水平时的客观焦深显著大于1 D基础调节刺激水平(±0.092±0.023 vs.±0.055±0.018,p<0.001)。在1 D和4 D基础调节刺激水平上,客观焦深和调节微波动r.m.s.值均显著相关(r=0.811,p<0.01),4 D水平时相关性更高(4 D基础调节刺激水平:r=0.717,p<0.01;1 D基础调节刺激水平:r=0.527,p<0.05)。随调节刺激水平的逐步提高,调节微波动r.m.S.值显著增加(p<0.001)。调节微波动r.m.s.值与调节误差显著相关(r=0.611,p<0.01);客观焦深也与调节误差显著相关(r=0.651,p<0.01)。客观焦深与等效球镜度数无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统计分析法可作为测量客观焦深的一种新方法。客观焦深受基础调节刺激水平影响,并与调节微波动幅度相关。调节系统模糊敏感度对调节微波动幅度可能具有调控作用,参与调节功能的自稳性调控。
   第三部分 模糊适应对近视眼客观焦深及调节反应的影响
   目的:研究模糊适应对客观焦深的影响,及其在不同屈光稳态人群中的差异。方法:入选正视眼、稳定性近视和进展性近视各12名。年龄为19岁至36岁。用软性角膜接触镜矫正屈光不正,戴镜后屈光不正在士0.25 D之内。被试观看4米远处电影30分钟。眼前附加+2.0 D镜片呈现模糊影像。观看电影前和结束后立即检测戴镜视力、调节刺激反应曲线和客观焦深。戴+2.0 D镜片的视力使用ETDRS视力表测量。Badal系统呈现0,1,2,3,4 D调节刺激,近红外开放视野式自动验光仪(Grand Seiko WAM 5500)测量调节反应。在1 D和4 D两个基础调节刺激水平,用Badal系统以0.1 D为梯度改变调节刺激水平,监测调节反应,采用统计t检验法判定调节反应变化点,将能引起调节反应相对于基础水平发生变化的调节刺激最小改变量作为客观焦深。对照实验中,被试进行同样检测,但适应时不戴模糊镜片,观看清晰电影。另随机选取每组2个被试进行学习效应对照实验,在日常视觉环境30分钟前后,检测戴+2.0 D镜片的视力。分别对模糊适应前后及清晰对照适应前后的客观焦深和调节反应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统计检验。当方差分析发现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则进行post hoc Tukey's HSD和Fisher's LSD检验分析组内差异。学习效应对照实验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日常视觉适应前后模糊视力的变化。
   结果:模糊适应后,所有被试戴+2.0 D模糊镜片的视力均显著增加,平均提高0.17 logMAR,相当于提高logMAR视力表的一行半以上(p<0.0001)。正视眼的客观焦深在模糊适应前后无显著变化,稳定性近视在4 D基础调节刺激水平上的客观焦深显著降低(适应前:±0.082±0.020 D,适应后:±0.064±0.015 D,p<0.05),1 D基础水平上客观焦深无显著变化(适应前:±0.064±0.018 D,适应后:±0.051±0.013 D,p>0.05)。进展性近视在两个基础调节刺激水平上客观焦深均降低(1 D基础调节刺激水平:适应前:±0.060±0.016 D,适应后:±0.079±0.023 D,p<0.05;4 D基础调节刺激水平:适应前:±0.093±0.019 D,适应后:±0.144±0.036 D,p<0.01),4 D基础调节刺激水平上的客观焦深显著大于1 D水平(p<0.0001)。0 D至4 D调节刺激诱发的调节反应在模糊适应前后没有显著差异(p>0.05)。清晰视觉适应对照实验的前后,视力、客观焦深和调节刺激反应曲线都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模糊适应影响调节系统对模糊刺激的感知能力,且随屈光稳定性变化而不同。进展性近视在模糊适应后客观焦深增加,调节系统模糊敏感度降低,可能导致视网膜离焦持续存在,从而使近视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