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莎夫茨伯利的道德情感论——启蒙时期德性伦理转变
【6h】

莎夫茨伯利的道德情感论——启蒙时期德性伦理转变

代理获取

摘要

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作为现代性的开端,是近现代各种哲学思想产生的缘起。道德情感主义伦理学作为欧洲启蒙运动时期英国伦理学的典型代表,在整个西方伦理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英国伦理学家莎夫茨伯利是道德情感主义的开创者。在莎夫茨伯利之前,理性主义一直把握着解释道德的话语权。而伴随着理性论证越来越走向抽象的形而上学,需要有一种新的途径和方式来完成道德论证。道德情感主义伦理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莎夫茨伯利试图从人类的本性出发,以人类本性中具有的道德情感为基础来论证道德的产生和发展。为了完成这样的理论目标,莎夫茨伯利首先需要对“善”和“德性”以明确的界定。他认为“善”是部分能够促进其所在整体的发展,“德性”是一种善。在论证为什么有益于整体的部分才能称之为善时,莎夫茨伯利借鉴了从古希腊以来的柏拉图主义传统,认为宇宙是和谐有秩序的整体,人类社会同样是这样一个完整的体系。“德性”是人类才具有的,因为只有人类才具有“道德感”或者“对错感”,这种“道德感”具有分辨力,也就是判断力。是一种对善的行为的肯定情感,对恶的行为的否定情感。通过区分精神快乐与肉体快乐,莎夫茨伯利断言德性的生活会产生幸福。
   应该说莎夫茨伯利作为道德情感论的开创者,只是尝试性地将情感置于道德的根基,在其论证中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而这些完善和发展的工作成就了道德情感主义也形成了苏格兰启蒙哲学的重要思想。具体包括巴特勒对人性的深层次解读;哈奇森对“道德感”的完善;休谟、斯密的“同情学说”等等。由于道德情感自身内在的局限性,使得道德情感主义易受道德理性主义者的攻击。力推复兴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麦金太尔则认为道德情感主义论证由于缺乏对人的目的性的充分理解而归于失败,但是不可否认道德情感主义的理论开创性,以及深远的哲学影响。莎夫茨伯利在高扬理性的时代建立起以“情感”为基础的道德情感理论,这本身就彰显了一种理论探索的勇气。从哈奇森开始,道德情感主义逐步成为功利主义的理论先导;从休谟开始,道德情感主义也逐渐走向了价值判断。这些不同路向的发展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道德论证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