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建构——基于大学生博客分析
【6h】

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建构——基于大学生博客分析

代理获取

摘要

新传播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媒介形态的演变。迅速崛起的因特网,被公认为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是媒介进化史上新的里程碑。随着技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如RSS、Ajax、TAG、SNS),互联网由1.0进入2.0时代,仅十几年光阴,博客等互联网信息传播媒介已经将个人塑造为Web2.0时代的绝对主角。“博客”意指“网络日志”,它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它已成为“Web2.0核心的应用的最典型代表”。
   国内外的调查研究表明,在校大学生既是使用网络的最稳定、最活跃的主要群体,也是使用博客的最稳定最活跃的主要群体,可代表主要的网民群体和主要的博客作者和读者。大学生正值青春期,这个阶段正是被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H·埃里克森称为最容易产生自我认同危机的阶段,因而大学生在青春期要解决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自我认同感,排除自我迷惘,这就需要充分的自我表达、自我反省以及社会交往,在表达、反省与交往中建立起自我认同。那么,大学生采用何种表达渠道来建构自我认同,又是如何来建构自我认同的呢?这正是本文要考察的主要内容。
   Taylor、Giddens、Cote均认为,我们已经改变了我们发觉自我、呈现自我和再现自我的方式,自我认同已经由外向内、由被动向主动转型。而博客的出现恰好为需要主动建构自我的大学生提供了自我反省、自我表达、自我建构的平台,它能满足大学生追求时尚和休闲、排遣孤独、倾诉与发泄、相互交流、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它因兼具公共性和个人性,从而比人际传播、传统日记本、E-mail、BBS、ICQ、个人主页等更有助于大学生建构自我认同,即有助于大学生在自我表达、自我反思、与他人交往中确定我是谁。博客既是大学生自我认同建构的平台,毫无疑问,它留下了大学生自我认同建构的痕迹,展示了大学生的心路历程,而其心路历程不可避免地会打上社会和文化的烙印。因而在接下来的篇章,笔者以众多大学生个人博客为文本,在观察和访谈的基础上,着重从心理层面、社会层面和文化层面来考察大学生如何主动地建构自我认同,篇章顺序依次是自我的建构、角色的确认、文化的皈依。
   关于网络中自我建构的问题,早期大多数研究均关注纯粹匿名环境中网络身份的建构,容易得出网络使用者建构的是与现实自我完全不同的新身份的结论。然而,博客也是网络样式的一种,但它不是纯粹匿名的,它是既可匿名又可实名、即使匿名也可能推测其身份的复杂的个人平台,通过它所建构的自我就绝不是一种自我,经观察访谈得知,大学生在博客中建构的自我是本我、现实我、理想我三者兼而有之。只不过匿名博客更有助于建构本我,实名博客更有助于建构现实我,而博客便于印象管理的特性,又使之能建构理想我。
   角色是在社会中形成的,没有社会就没有角色的产生。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角色有职位角色、年龄角色、阶层角色。“大学生”理所当然是大学生要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因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的巨大反差,大学生容易迷失自我;因高校扩招以及就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学生的身份由“天之骄子”转变为“普通劳动者”,这使得大学生容易产生对身份的焦虑,因而大学生有必要进行自我定位。大学生往往倾向于以兴趣、能力来定位、以社会角色期待来定位,从而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从年龄上来看,绝大部分大学生属于“80后”,而“80后”这个群体备受世人争议,尤以作家王朔的评价最为显著,其引起的回击也最强烈,大学生就是在利用博客反击王朔的过程中建构起了自己的年龄认同。从阶层上来看,“小资”的含义经过历史的演变,已淡化其经济、政治的阶级色彩,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情调与生活品位。大学生在客观上虽还不属小资阶层,但他们却在主观上认同自己为“小资”,他们通过所流露出的“情调”及“品位”建构起自己的“小资”阶层认同。
   人是文化的人,社会是文化的社会。当前的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也跨入了全球化时代。大学生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文化和价值观念也发生相应变化,个体的生存意识和生存方式也发生转变,其文化认同也呈现多元化的特征。我们不可简单地以大学生受现代文化、西方文化的影响就得出大学生抛弃传统、全盘西化、不爱祖国的简单结论。通过大学生对“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国庆60周年”这三大焦点事件的书写,我们可发现,大学生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并没忘记象征着传统的家乡,仍对家乡有着高度的认同;大学生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也并没抛弃自己的祖国,其对祖国也存在着认同。这说明,他们对文化的认同是传统与现代并存、本土与全球共在的开放的多元化认同。
   总之,在最容易发生自我认同危机的阶段,在自我认同由外向内、由被动向主动转型的情况下,迅速崛起的博客恰好为大学生反思自我、表达自我、建构自我提供了平台。它融合了过去网络中单一的、片断化的自我,使之成为全面完整系统的自我。大学生将外部世界整合进自我的叙述中,是主动地在建构,而不是被动地选择,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