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影响与契合:张爱玲与《海上花列传》
【6h】

影响与契合:张爱玲与《海上花列传》

代理获取

摘要

张爱玲从小喜读《海上花列传》,本文将从分析张爱玲对于《海上花列传》的独特解读入手,探究她耗费多年翻译的国语版、英语版《海上花列传》的特点,从而研究张爱玲推崇《海上花列传》的缘由以及《海上花列传》为何从未得到认可的原因。最后,从张爱玲小说与《海上花列传》的对比中,论述张爱玲受《海上花列传》影响,或者两者契合的地方;尤其是张爱玲后期小说中的“平淡而近自然”风格,无疑就是受到了《海上花列传》的影响。
  第一章讨论历来研究者对《海上花列传》的评论与解读。第一节提出,在废除科举制度的晚清社会转型时代,传统文人失去了改变命运的文化体制。十九世纪末的上海,以狎客与妓女为题材的风月小说应运而生。韩邦庆所著《海上花列传》当属晚清狭邪小说中比较特别的一本,全篇使用吴语创作的它跳脱了才子佳人的固有模式,用极精练的白描展现了众妓的奸谲和凄凉。第二节讨论历来著名研究者对《海上花列传》的评论与解读,同时论述张爱玲对《海上花列传》的独特解读,并看出张爱玲为何自幼喜爱《海上花列传》。张爱玲对于《海上花列传》的独到观点表现在:首先,以精辟的观点和视角分析了《海上花列传》不风行的原因。其次,张爱玲提出了前人从未发现的《海上花列传》的真正主题“爱情”。第三,张爱玲凭借自己的体悟,道出了韩邦庆在原著中隐而不发的小说精髓。第四,张爱玲认为真正内涵深刻的文学趣味恰恰是在平淡而真实的情节中闪烁人生的光芒。
  第二章讨论张爱玲对《海上花列传》国语版、英语版的翻译,以及她对《海上花列传》的独到阐释。第一节从张爱玲翻译国语本、英文本《海上花列传》的历时、经过等谈起,解读她所翻译的两个《海上花列传》译本特点,从中也可看出张爱玲对修改原著架构的一些看法与建议。张爱玲的国语版《海上花列传》将原著的64回删改为译注本的60回,而删改的部分则是当年刘半农序中所指此书的缺失之处。张爱玲的英语版《海上花列传》保留了原著64回的结构,张爱玲对于如原著中人名的翻译、结构上的改动以及较少的删并重写等,都功不可没。第二节论述张爱玲为何如此推崇《海上花列传》的缘由,这与她偏好世俗却真实的日常生活与人性旨趣等有重大关系;再联系张爱玲所偏好的中国小说传统脉络,试析为何有着普通人性写实情节的《海上花列传》从未得到认可,并且几度被打捞都迅速沉没。自然近真的“反传奇”小说风格因曹雪芹80回《红楼梦》发展到了高峰,无奈曹雪芹早逝,其后大众偏好的阅读趣味是高鄂所续40回《红楼梦》的“传奇”色彩,因此大众自然对于一百多年后出现的《海上花列传》没有兴趣。张爱玲执著于《海上花列传》的翻译,正是试图找寻失落的中国小说传统。
  第三章对比分析张爱玲小说与《海上花列传》,论述两者的影响与契合之处。第一节讨论张爱玲的小说与《海上花列传》的异趋同构及其对中国小说传统的继承,张爱玲善于从传奇中发现普通人、从普通人中发现传奇,这点正是张爱玲与中国小说传统契合得很深的地方。第二节逐步深入探讨张爱玲与《海上花列传》在审美上的契合处,韩邦庆与张爱玲都着力表现人性、情爱最素朴的心路历程,将“普通人”与“传奇”糅合成平淡而近自然的小说叙事。第三节讨论张爱玲后期小说风格转为“平淡而近自然”的具体表现。“平淡”,不光是张爱玲行文中的风格转变特征,更是她对于人生终将归于“平淡”的人性终极追问与留白。张爱玲后期小说《秧歌》在平淡琐屑的生活中,审视人性“善”与“恶”的交错与较量;同样是后期小说的《五四遗事》、《相见欢》、《浮花浪蕊》,则是张爱玲在《海上花列传·译后记》中建构的另一个母题“盲婚”的别样阐释。张爱玲后期小说风格的转换无疑受到《海上花列传》的影响,并与之契合得很深。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