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个体化与城市老年人的非正式支持——以上海市ST社区的经验为例
【6h】

个体化与城市老年人的非正式支持——以上海市ST社区的经验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第2章 老年非正式社会支持研究综述

2.1 社会支持与非正式支持的界定

2.2 家庭的合作社模式与经验研究

2.3 家庭关系的个体化与经验研究

第3章 研究方法与场景

3.1 质性研究,量化辅助

3.2 生活历程研究

3.3 资料搜集与研究架构

3.4 研究场景

3.5 研究对象概览

第4章 家庭支持与个人需求

4.1 “不生毛病就开心’’——客观支持

4.2 “养房防老’’——养老支持

4.3 “和电视机拼命”——精神支持

4.4 家庭支持功能的减弱与个人需求的不满足

第5章 家庭支持与个人利益

5.1 “千金难买老来伴”——配偶支持

5.2 “要想好,大作小”——子女支持

5.3 “勉强讨生活”——家庭关系满意度

5.4 家庭支持关系的变化与个人利益的优先化

第6章 社交支持与个人的自我实现

6.1 “点头朋友”——社区邻里支持

6.2 “快乐老人”——社区志愿者的支持

6.3 虎林园——社区空间的支持

6.4 社会交往的个性化与社区非正式支持的未来

第7章 老年人的私人生活的变革与社会关系的个体化转型

7.1 家庭合作社模式与保持传统论的反思

7.2 家庭关系个体化的修正与延伸

附录

1、问卷

2、结构访谈提纲

3、深度访谈与座谈会介绍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文是上海市宝山区ST街道的经验研究。文章试图以家庭与亲密关系的个体化为分析框架解释城市老年人在家庭与社区的非正式支持中遭遇的问题与困境,通过考察城市老年人对家庭非正式支持、社区邻里非正式支持的态度、认同与行为逻辑,折射当代城市个人与家庭变迁的结构性特征。
  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在最近的十年中,城市老年人得到的来自家庭和家庭以外的非正式支持功能和关系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功能和关系的减弱或增加与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的变化是否相关?其中非正式支持的具体过程作为折射上述变化的学术观察点是否具有重要意义?
  以往关于中国家庭支持的家庭合作社模式认为,中国家庭的不同形式以及变化最终都是由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家庭合作社来决定。父母向他们的子女投入时间、精力、金钱和情感,他们期望当他们年老的时候,能从这种投资中获得他们的应有的回报——家庭支持。这种投资要有回报,是需要通过家庭责任与义务观念的建立为前提,基于父母一代和子女一代,对孝道、责任、伦理等问题的理解达成一致。
  家庭与亲密关系的个体化理论则将关注的焦点从家庭整体转移至家庭中的各种关系,认为个人与家庭关系的互动是家庭存在的根本。家庭核心化、功能外包、支持效果减弱、亲属关系淡漠、邻里交往减少是个体化转型的趋势特点,社会最终变为一个个独立、自主、孤独的个体,以夫妻关系为核心的家庭成为个人情感的最后港湾。
  通过对老年人非正式支持这一具体过程的研究,作者发现,最近十年城市老年人的家庭存在着非正式支持功能减少、支持关系淡漠的事实:家庭客观支持的功能降低,精神支持无法满足需求;家庭关系核心化,子代与父代之间矛盾增加,家庭关系满意度降低;社区邻里支持减少,关系淡漠。非正式支持的减少,不能在家庭合作社的模式下得到解释,家庭成员在诸如责任、权利、义务等问题的认识上存在差距,动摇了合作社模式存在的根基。
  从家庭支持的功能层面上看,非正式支持的减少主要表现在家庭客观支持的减少和精神支持的减少,以及个体孤独感的增加。这与家庭支持中个体性因素有关,个人越来越看重社会支持中情感的因素,个人感受日益重要。人们越来越把精神与情感上的满足视为家庭幸福的主要来源。同时,个体的疏离感、孤独感加剧,对未来的不安全感增加,个体的疏离感、孤独感不仅在家庭内部,也在社交中也广泛存在。
  从家庭支持的关系层面上看,非正式支持关系的减弱主要表现在父代与子代之间。老年人更多依赖夫妻间的相互支持,而非子女的支持。与此同时,代际间的支持关系中存在孝顺的颠倒,老人对子女的支持期望降低以及代际权利义务的失衡,子代对父母只讲权利不尽义务等。这与家庭支持关系中的个人利益优先化有关,子代只顾个人利益,不顾家庭义务;老人当触及自身根本利益时,也优先考虑个人利益,个人的养老利益高于家庭荣誉,还表现在老人对家庭支持的不满意和失望,以及家庭冲突纠纷中。
  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老年人非正式支持表现出个人利益优先性,家庭成员从有利于自己的角度为出发点,个人更加重视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个人的情感、利益在家庭中占据了更加重要的位置,非正式支持中的老年人更加注重精神支持的满足程度而非其他客观支持,家庭支持运行过程中个人的利益往往优先于家庭的义务与责任。
  此外,社交支持的减弱、邻里关系淡漠的经验事实也验证了亲密关系个体化的趋势对社区邻里关系的假设。然而,对社区老年志愿者的研究却表明,人与社会关系的转型并非只有朝向孤独的个体这一种可能性,社区志愿者日益重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志愿帮助他人时的实现与提升过程,志愿者一方面实现了主观上的自我实现,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提高了社交支持效果。非正式支持的社交支持研究,补充了现有家庭与亲密关系个体化的研究空白。
  总之,非正式社会支持中的矛盾和冲突集中体现在老年人实际的日常生活体验中,与他们的情感、个人利益、个人对家庭权利义务的理解、个体对亲密关系的满意度等密切相关,与个人的生活历程与道德经验密切相关,恰恰是在日复一日、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生活实践中变得可以理解,而这种支持的实践过程即为个体化的历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