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1.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子宫内膜腺上皮分化的蛋白质组学研究;2.TP53单核苷酸多态性rs1042522与绒癌的相关性研究
【6h】

1.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子宫内膜腺上皮分化的蛋白质组学研究;2.TP53单核苷酸多态性rs1042522与绒癌的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一种雌激素依赖的慢性妇科疾病,在生育期妇女发中发病率达10-15%,主要临床表现为盆腔痛和不孕,但病因不明。目前得到广泛接受的是种植学说,即内异症是由经血逆流或通过淋巴、静脉种植到子宫内膜以外的地方生长。但经期腹腔镜手术证实,76-90%妇女发生经血逆流,远高于内异症发病率,表明经血种植常常发生但少部分妇女罹患内异症,因此种植学说不能完全解释内异症病因。近十余年来,关于子宫内膜和内异灶中存在干细胞、干细胞在内异症病因学方面的证据表明,内异症可能是一种干细胞相关疾病。子宫内膜中的干细胞可能随经血种植并内异症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干细胞学说可以看作是种植学说的一种延伸。
   研究表明骨髓来源的干细胞可在体内分化为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干细胞分化为异位子宫内膜可能是内异症的一种新的发病机制。2004年,Taylor,H.S。等对4名接受HLA单抗原不匹配骨髓移植、具有子宫内膜活检适应症的妇女进行了子宫内膜活检,通过免疫组化和RT-PCR法检测HLA,发现受体的子宫内膜活检组织中有0.2%-48%的上皮细胞和0.3%-52%的间质细胞来源于供体,首次提出受体的子宫内膜细胞可以来源于供体的骨髓细胞,提示非子宫部位的干细胞可能对子宫内膜的再生起一定作用。2007年,Du,H.等将雄鼠骨髓细胞通过尾静脉注入放射线照射后的雌鼠血液中,6个月后在雌鼠子宫内膜中找到了雄鼠来源的骨髓细胞,同时通过给切除子宫的LacZ雌鼠注射野生型雌鼠的子宫组织碎片进行内异症造模,10周后在异位内膜中发现表达LacZ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问质细胞。尽管来源于供体骨髓细胞的上皮和间质细胞所占比例很小,但提示了血液循环中骨髓来源的干细胞可能具有分化为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潜能。
   本课题组前期将转基因红色荧光蛋白雄鼠骨髓移植到雌鼠体内,发现雌鼠子宫腺上皮与间质中均有雄鼠来源的骨髓细胞,与Du,H.等骨髓来源的干细胞可在体内分化为子宫内膜细胞的结论一致。骨髓来源的干细胞包括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两大类,前者可分化为白细胞、红细胞等各类血细胞,后者向中胚层方向骨、软骨、肌肉、脂肪等各类组织分化。组织胚胎学方面,子宫完全发育自中胚层的副中肾管,包括子宫内膜腺上皮、间质细胞和所有的纤维肌肉组织,与食道、胃等一般脏器上皮来自内胚层、纤维肌肉组织来自中胚层完全不同。因此我们设想子宫内膜腺上皮来源于骨髓来源干细胞中的间充质干细胞,若体外能够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为子宫内膜腺上皮,将具有极大的临床治疗意义。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开展了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子宫内膜腺上皮方向分化的研究,体外将BMSCs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EStCs)间接共培养,realtime RT-PCR检测上皮方面标记物角蛋白7、18、19、上皮膜抗原显著增加,免疫荧光进一步验证共培养后角蛋白显著增加,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共培养体系下可以向子宫内膜腺上皮方向分化。为进一步研究BMSCs向子宫内膜腺上皮方向分化过程发生的一系列重要蛋白质分子及信号转导通路变化,故对诱导前后的BMSCs、子宫内膜腺上皮行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TRAQ)蛋白质组学分析,以获得这一分化过程的重要蛋白分子及信号通路变化信息。本课题具体分为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获取足量的未分化、分化BMSCs、子宫内膜腺上皮以行蛋白质组学分析、比较,我们原代培养并鉴定小鼠BMSCs和EStCs,建立了两种细胞的共培养体系促使BMSCs向子宫内膜腺上皮分化,并采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获取足量小鼠子宫内膜腺上皮,提取五组样品的蛋白,调整五组蛋白量后上机行iTRAQ蛋白质组学检测,并通过数据库查找信息,明确208种蛋白名称及其相对定量,为探寻BMSCs向子宫内膜腺上皮方向分化的差异蛋白分子及相关信号通路分析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选取蛋白质组学鉴定结果中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标记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在对蛋白质组学鉴定结果进行验证的同时,进一步说明BMSCs向子宫内膜腺上皮方向分化。验证结果表明大部分组学结果可靠,并通过进一步验证随共培养时间增加上皮细胞标志物表达增加、间质细胞标记物表达下降,进一步阐明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共培养体系下随时间进展不断向子宫内膜方向分化。
   第三部分,为研究BMSCs向子宫内膜腺上皮方向分化过程发生的一系列蛋白质分子及信号转导通路变化,选取第七天共培养诱导分化组与单独培养组比值>1.2或<0.833的蛋白作为差异蛋白进行分析。差异蛋白的系统聚类分析从整体差异蛋白水平进一步阐明了共培养体系诱导后的分化;差异蛋白的分子功能、生物学过程、信号通路的分析显示,能量代谢是重要基础,而分化细胞的形态形成、运动、粘连和发育均在此基础上实现;Nes、Sod2、Hsp90、Anxal等差异蛋白质分子直接或间接通过α-catenin、NF-κB等转录因子直接或间接调控Wnt、MAPK/ERK、PI3K/Akt等信号通路实现BMSCs向子宫内膜腺上皮方向的分化。
   综上所述,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子宫内膜方向分化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中,我们从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标记的蛋白个体和差异蛋白整体水平均进一步阐明了共培养体系下BMSCs不断向子宫内膜腺上皮方向分化;差异蛋白质分子直接或间接通过α-catenin、NF-κB等转录因子直接或间接调控Wnt、MAPK/ERK、P13K/Akt等信号通路实现BMSCs向子宫内膜腺上皮方向的分化,而调控差异蛋白质分子及信号通路可能对临床上治疗内异症等子宫内膜相关疾病具有一定的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