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文本分析的《论语》海外传播与认知研究——以“和”为对象及美国学界为例
【6h】

基于文本分析的《论语》海外传播与认知研究——以“和”为对象及美国学界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论语》中“和’’的内涵

1.1 “和”以“礼”、“仁”为本

1.2 “和”不是单纯的“同”

1.3 “和”与“中”密切相关

1.4 “和”与“争”的关系

1.5 近现代中国学者对“和”内涵的发掘

第二章 “和’’在美国学界的传播与认知情况分析

2.1 《论语》之“和”在美国学界的传播

2.2 将“和”解读为寻求社会与法制的和谐

2.3 在文化上重视“和”与“礼”的联系

2.4 “和”在孔子教育思想中的表现

2.5 不可避免的认知偏误

2.6 “和”在文化交流上的独特解读

2.7 被忽视的人与自然、个人内心之“和”

第三章 研究结果的价值

3.1、在对外汉语教学上的启示

3.2、在文化交流上的启示

3.3、在国家文化战略上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论语》一直是非常受儒学研究者关注的经典。在《论语》的海外传播过程当中,学者们已经对“仁”、“礼”、“君子”等关键词进行了大量解读。本文希望从目前研究较少的“和”这一概念入手,以“和”的传播为例,考察《论语》在美国学术界的传播与认知情况,以期通过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中华文化海外推广工作。
  本文第一章介绍了“和”在《论语》及整个中国古代哲学系统中的涵义,通过梳理“和”与“仁”、“礼”、“同”、“中”、“争”等概念的联系全面展示“和”的内涵,并讨论了近现代中国学者对其传统内涵的进一步发掘。第二章详细介绍了《论语》及“和”的概念在美国学术界的传播和认知情况,并将学者们的研究结果总结为三个方面:社会、文化和教育。“和”被认为是一种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但在中国,取得“和”主要靠道德而非法制;“和”与“礼”密切相关,中国人对“礼”的重视是取得人际和谐的重要基础;孔子在教育中也寻求达到一种平等交流、启发为主的和谐境界。之后对前文内容进行分析与补充,发现了美国学者在研究当中存在的偏误、创新以及忽略的内容:“和”很容易在西方学者那里被误读为追求“大同”,忽视个人意志;有部分文章指出:封建社会后期,中国在中外文化交流上的自闭态度与“和”的要求背道而驰;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人内心世界的和谐较少被美国学者关注。第三章中阐述了分析结果在对外汉语教学、文化传播和国家文化战略方面的启示,分别是通过恰当的手段达到最佳文化教学效果、进一步促进两国学者参与交流、循序渐进地开展海外文化推广工作等,帮助中华文化更好地传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