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小鼠先天性白内障新型自发突变基因的定位克隆
【6h】

小鼠先天性白内障新型自发突变基因的定位克隆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意义

1.2 白内障研究进展

1.2.1 白内障形成机理

1.2.2 白内障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1.2.3 白内障基因的突变方式

1.3 立题背景

1.3.1 白内障小鼠的来源

1.3.2 白内障治病基因的定位克隆策略

1.3.3 全基因组STR位标扫描实验原理

1.3.4 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定DNA序列原理

1.4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群体

2.1.2 仪器和试剂

2.2 方法

2.2.1 遗传方式验证

2.2.2 动物模型的构建

2.2.3 白内障病理切片的制作

2.2.4 小鼠基因组DNA抽提

2.2.5 全基因组扫描所用F2代小鼠和marker的选择

2.2.6 全基因组扫描和精细定位所用STR的选取

2.2.7 全基因组扫描和精细定位STR的分型方案

2.2.8 STR片段的凝胶电泳检测

2.2.9 目标基因的cDNA测序

2.2.10 突变位点检测

2.2.11 RT-PCR半定量

2.2.12 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统计学分析

2.3.1 突变小鼠的连锁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遗传方式验证结果

3.2 白内障形态学分析结果

3.2.1 前囊和前囊下浅层皮质

3.2.2 赤道部

3.2.3 核心部

3.2.4 后囊及后囊下皮质

3.3 基因组DNA抽提结果

3.4 全基因组扫描和精细定位的STR分型结果

3.5 单倍型分析结果

3.6 候选基因的cDNA测序结果

3.7 突变位点验证结果

3.8 RT-PCR半定量结果

3.8.1 RNA抽提结果

3.8.2 RT-PCR半定量结果

3.9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3.9.1 理化性质分析

3.9.2 疏水性分析

3.9.3 跨膜结构分析

3.9.4 蛋白质结构域与功能分析

3.9.5 蛋白质三维结构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突变基因的遗传方式与同源基因导入同类系

4.2 形态学、组织学分析

4.3 基因定位结果

4.4 突变位点验证

4.5 生物化学特性分析

4.6 Crygc基因对于晶状体发育的重要性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课题来源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0914090110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先天性白内障(congenital cataract)为出生时或出生后第一年内发生的晶状体混浊,临床上0.4%的新生儿患有先天性白内障,是常见的儿童致盲疾病。大约26%~51%的先天性白内障是遗传因素导致的,因此,从分子机制上揭示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病原因是防治该疾病的根本途径。2006年在ICR×BALB/cJ的F1代群体中,发现2只自发突变导致白内障的小鼠。经与BALB/cJ进一步回交繁育,保持了稳定的显性常染色体遗传特征。本研究对杂合子与纯合子小鼠进行了性状鉴定,杂合子突变小鼠产生了核型和放射状白内障,而纯合子突变小鼠在刚出生就形成完全白内障。患病小鼠在13天左右出现晶状体混浊、角膜无异常、无行为学异常、无生殖障碍、生长发育也无异常。为定位突变基因,将携带白内障基因BALB/cJ品系与正常C3H/HeJ回交两代,建立了F2代家系,共挑选了83只白内障表型小鼠用于基因鉴定。第一步,通过全基因组扫描,对平均覆盖19条常染色体的共44个遗传位标在上述群体中分型,将基因定位到1号染色体上D1Mit410(17cM)和D1Mit102(73cM)之间;第二步,在该区段内(56cM长)进一步挑选遗传位标,单倍型分析结果将白内障基因定位到D1Mit236(25.7cM)和D1Mit46(43.1cM)之间;第三步,选择D1Mit236和D1Mit46之间单倍型不同的样本13个,再次挑选遗传位标D1Mit19(36.9cM)和D1Mit7(41cM)进行分型,将白内障相关基因进一步定位到D1Mit236和D1Mit19之间约11cM内,此区间内存在晶状体蛋白基因Cryg(32cM),故选择Cryg为候选基因。第四步,反转录出Cryg六个亚基的cDNA,cDNA测序分析发现在白内障纯合子样本的Crygc亚基第3外显子的209bp处缺失一个碱基,该突变在Crygc亚基第3外显子的76位引入终止密码子,形成截短蛋白。为进一步验证缺失突变是引起白内障的原因,对大样本进行测序和单核苷酸鉴定,结果表明缺失基因型和白内障表型是完全连锁的,因此该突变应该是引起白内障的原因。由于突变位于高度保守的第四个关键基序中,当其变短时,虽然RT-PCR半定量表明Crygc亚基mRNA能正常转录,但翻译成蛋白时,就会影响γC-晶状体蛋白的正常功能。生物信息分析突变的γC-晶状体蛋白时,突变型蛋白第二结构域的HMM是从1~66,丢失了15个氨基酸,第二结构域中的保守区被破坏、变短,而保守序列对维持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是相当重要的,变短则影响了晶状体蛋白的功能,可能是形成白内障的原因。在蛋白质三维结构分析中,γC-突变蛋白的C-末端缺失一个β-折叠,并且在检测三级结构模型的健康度时,因突变型蛋白从第3外显子的76位氨基酸后缺失,导致原子经验平均力势增加,蛋白结构不稳定。综上所述,无论从基因型与白内障表型的遗传连锁、突变基因本身的性质变化均表明,单碱基缺失是形成该自发突变白内障小鼠的成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