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互联网金融渠道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研究
【6h】

互联网金融渠道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产生了一种新型的金融业态,即“互联网金融”。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其所带来的影响也日益凸显,既包括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影响,也包括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互联网金融作为改革创新的核心主力,其迅速发展为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业态,对传统的商业银行造成了难以避免的冲击,这将会进一步影响货币当局制定货币政策和实施框架制度。 本文主要从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两个角度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渠道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首先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对这类问题研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了归纳总结,为后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其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接着,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分析互联网金融渠道对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并得出以下结论: (1)基于价格型货币政策视角,首先基于微观银行学框架的理论分析得出的结论,互联网金融的规模替代效应加强了银行存款市场利率对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影响力度。其次通过构建VAR模型,分别运用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分析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互联网金融收益率与贷款基准利率以及银行间同业市场利率之间在长期内存在着均衡关系,在短期内贷款基准利率和银行间同业市场利率在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后会恢复到均衡状态,说明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互联网金融利率与银行间市场利率之间互为因果关系,而互联网金融利率是贷款基准利率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说明在我国现有制度及市场环境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高了贷款基准利率及银行间市场利率等价格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从数量型货币政策的角度来看,首先在货币乘数模型的理论分析中发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降低了现金漏损率,提高了定期转为活期的比率,这都将对广义货币乘数产生扩张效应。其次通过构建VAR 模型,分别运用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分析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规模与狭义和广义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在短期内,狭义货币供应量在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后能够在短期内恢复到均衡状态,但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在短期内不能恢复到均衡水平,这说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影响广义货币供应量作为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此外,互联网第三方支付规模与广义货币供应量之间互为因果关系,而狭义货币供应量是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格兰杰因果关系,说明在我国现有制度及市场环境下,为了调控互联网金融的规模可以通过控制狭义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的范围和规模。 最后,基于上述结论,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建议,希望对我国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