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地塞米松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
【6h】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地塞米松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实验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内实验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一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研究进展

论文发表

致谢

展开▼

摘要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情常反复发作,传统的治疗手段只对轻中型患者有效,对部分严重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在体内能够分化为多种中胚层组织细胞,并且可以向损伤、炎症或肿瘤部位迁移。在体外很容易分离和扩增,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等多种细胞。其强大的可塑性及其在治疗方面的应用潜力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后体内分布情况及其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国内外少有报道。本课题包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两个部分,重点进行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内示踪、地塞米松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用及其疗效评价的实验研究。
   研究目的
   1、进行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提取、培养、鉴定、染色及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的制备。
   2、观察回输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体内的分布。
   3、评价地塞米松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用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
   研究方法
   1、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提取、培养、鉴定、染色。
   2、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进行DAI评分并进行HE染色病理观察。
   3、将DiR染色的小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鼠尾静脉输入模型组小鼠体内。进行活体荧光成像并制备冰冻切片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分布。
   4、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5组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地塞米松治疗,治疗结束后分别于1天、3天、5天3个时间点取血清,于第4天取空肠组织,分别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清中的D-乳酸(D(-)-lactic acid,D-LAC)、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含量以及结肠组织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
   结果
   1、活体荧光成像及离体冰冻切片观察均发现结肠组织有荧光显像,但活体荧光成像发现荧光显像主要集中于肺和肝中。
   2、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各时间点血清D-LAC、DAO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第4天结肠组织GSH-PX、SOD活性低于正常对照组。
   3、除第5天地塞米松治疗组血清D-LAC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外,地塞米松联合BMSCs治疗组、地塞米松治疗组、BMSCs治疗组各时间点血清D-LAC、DAO含量均低于空白对照组且随时间逐渐下降。各治疗组第4天结肠组织GSH-PX、SOD活性高于空白对照组。
   4、地塞米松联合BMSCs治疗组各时间点血清D-LAC、DAO含量均低于地塞米松治疗组及BMSCs治疗组。地塞米松联合BMSCs治疗组第4天结肠组织GSH-PX、SOD活性高于地塞米松治疗组及BMSCs治疗组。
   结论
   1、体内注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定植于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肠道组织,但定植于肠道的细胞数量仍然非常有限,大部分停露于肺组织和肝组织中。其可能机制是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平均直径较大,多数细胞滞留于肺的微血管处死亡并在肝脏代谢。
   2、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较正常对照小鼠,肠道屏障功能和抗膜脂质氧化的能力下降。
   3、地塞米松联合BMSCs、单用地塞米松、单用BMSCs均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地塞米松联合BMSCs较单用地塞米松、单用BMSCs肠道屏障功能恢复加快、抗膜脂质氧化作用增强,地塞米松联合BMSCs治疗模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疗效优于单纯BMSCs及单纯地塞米松治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