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1949年以来乡村精英形成的变迁研究——以关中太平村为个案
【6h】

1949年以来乡村精英形成的变迁研究——以关中太平村为个案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回顾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调查地介绍

2.1 概念界定

2.1.1 精英的概念界定

2.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2.1 研究思路

2.2.2 研究方法

2.3 调查地——关中太平村介绍

第三章 计划经济时期乡村政治精英的形成

3.1 土地改革与乡村政治精英

3.1.1 建国前后乡村精英的连续性

3.1.2 土地改革与乡村精英的更替

3.2 人民公社化与乡村政治精英

3.2.1 互助组——乡村政治精英初获权力

3.2.2 人民公社时期——乡村政治精英权力结构基本形成

3.2.3 文革和革委会——乡村政治精英权力倾轧

3.3 计划经济时代乡村政治精英变迁的特点

3.3.1 乡村政治精英的循环特征

3.3.2 乡村政治精英形成过程的同质性

第四章 改革开放之后的乡村精英形成

4.1 政治精英

4.1.1 政治精英始现再生产特征

4.1.2 政治精英转变为政治精英兼经济精英

4.2 经济精英

4.2.1 经济精英呈现循环特征

4.2.2 经济精英向政治精英转变的失败

4.3 社会精英

第五章 乡村精英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不同时代背景对乡村精英形成的影响

5.1.1 不同时代不同的权力来源

5.1.2 不同时代乡村精英形成条件不同

5.2 社会关系网络对乡村精英形成的影响

5.2.1 家庭网络——从家庭成分到家庭资源

5.2.2 社交网络与乡村精英形成

5.3 个人能动性与乡村精英形成

5.3.1 党员——政治精英必备的政治资本

5.3.2 公益事业的捐助者——实现资本的再生产

5.3.3 人力资本

第六章 总结和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拓展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1949年以后,随着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等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开展,国家权力深入农村基层,农村社会资源被重新分配,乡村权力格局重新洗牌,农村社会分成“干部——群众”两个社会身份层次。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权力退出乡村社会,资源再次重新分配,村庄权力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农民社会分层现象突出并且更加多元,“精英——普通村民”的分层成为农村社会阶层的主要特点。乡村精英的能力、资本、素养对于农村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国家大力推进农村供给侧改革,对乡村精英这个群体的研究有利于发掘其对乡村社会改革和发展的积极作用。虽然对乡村精英各方面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是笔者发现以一个历时性的视角来看待乡村精英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形成却是一个有意思的题目。所以本文以1949年以来乡村精英的形成为内容进行变迁研究,总结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之后两个阶段乡村精英形成不同特点,更好地为农村社会改革服务。
  本文以陕西关中一个农村社区为研究个案,以生命历程理论为分析框架,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展开研究,以访谈法和文献法收集资料,以生活史研究法为基本分析方法。首先对1949年以来太平村的精英变迁做一个简要的梳理并总结特点,其次以生命历程理论为框架具体分析不同时代背景、社会关系网络以及个人能动性对其成为一个村庄精英的影响,基本的研究结果如下:
  第一,计划经济时期乡村精英类型单一,只有政治精英较为活跃,乡村政治精英呈现循环的特点,且同质化严重。第二,改革开放之后,精英类型多元化,政治精英出现再生产的特点,并成功实现向经济精英的转型。经济精英出现循环的特点,并在向政治精英转型的过程中遇到诸多阻碍。第三,不同时代背景下乡村精英的权力来源和形成条件不同。家庭对乡村精英形成的影响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家庭成分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家庭资源。通过对村庄公益事业的捐助,乡村精英利用经济资本和政治资本获得社会声望实现资本的再生产。改革开放之后,教育和技术等人力资本对精英形成的影响逐渐显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