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重组家庭子女人际交往障碍的个案研究
【6h】

重组家庭子女人际交往障碍的个案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选题依据

1.3.1 现实依据

1.3.2 理论依据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综述

1.4.2 国外研究综述

1.4.3 简要述评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家庭重组及其对子女人际交往的影响

2.1 家庭重组引起的变化

2.1.1 家庭结构的变化

2.1.2 父母角色的变化

2.1.3 亲子关系的变化

2.2 家庭重组对子女人际交往的影响

2.2.1 不幸的家庭背景

2.2.2 难以适应的家庭关系

2.2.3 部分缺失的依赖和安全感

第三章 重组家庭子女人际交往障碍及其原因

3.1 人际交往障碍

3.1.1 个性自卑

3.1.2 认知焦虑

3.1.3 情绪抑郁

3.1.4 行为退缩

3.2 重组家庭子女交往障碍的原因

3.2.1 父母角色的变化

3.2.2 可能的歧视和虐待

3.2.3 对重组家庭的失认

3.2.4 对家庭变化的掩盖

第四章 社会工作服务过程

4.1 个案背景

4.1.1 案主基本情况

4.1.2 重组家庭生态结构

4.2 个案来源与接案

4.3.2 问题与需求预估

4.4 目标与计划

4.4.2 个案服务计划书

4.5 服务过程

4.5.1 关系建立与资料收集

4.5.2 计划制定与服务提供

4.5.3 成果巩固与结案

4.6 个案评估

4.6.1 服务成效评估

4.6.2 服务过程评估

第五章 总结与思考

5.1 本次个案介入服务的总结

5.1.2 工作者自我表现的反思

5.2 社会工作介入重组家庭子女教育的思考

5.2.1 专业优势与现实困境

5.2.2 社会工作介入重组家庭子女教育的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现代社会大众观念的变化和自我意识的传播使得更多的人注重家庭生活和婚姻生活的质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离婚率一直处于上涨期,婚姻关系维持的平均周期不断缩短,从而导致重组家庭比例不断增多。重组对家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无论是家庭结构还是家庭角色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家庭成员一时之间不知道怎么来应对,有些手足无措。新的家庭环境、新的家庭成员使家庭内部关系更加复杂,稍不小心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尤其是继父母与继子女,这样会影响到他们之间的亲子关系。如果亲子关系处理不好,很容易使重组家庭子女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重组家庭中的子女往往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亲生父母忙于经营新的家庭,没有时间、精力来照顾他们,有时甚至忽略他们。出于某种原因,或是经济问题,或是传统观念,继父母常常不能够很好地处理与继子女之间的关系,彼此心存芥蒂或者互不接纳,关系微妙而脆弱,一不小心就会引发家庭矛盾。家庭矛盾的发生给子女带来很大的伤害,影响子女的身心发展,容易导致他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偏差,从而引发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产生人际交往障碍。而人际关系的好坏又决定着重组家庭子女是否能够适应环境,是否能够融入社会。因此,探讨重组家庭的人际交往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它直接关系到这些重组家庭子女的现在和未来。
  笔者利用专业实习的机会,通过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技巧,开展对案主的实务介入,经过若干次会谈和活动,改善案主家庭关系,使其能够理性认识并能正确面对家庭变化,逐步提高案主的人际沟通和互动技能,最终恢复其人际交往的良性状态,积极有效的实现了个案介入的目标。在整个实务过程中,工作者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结构家庭疗法等多种专业方法,综合而系统的进行个案介入与服务。首先,与案主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运用访谈法等方式收集到了很多与案主相关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分析,诊断出案主的主要问题与需求。其次,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对案主的认知进行改善,梳理案主的不良情绪体验,并且运用家庭结构疗法对案主的家庭结构进行改善,为案主争取家庭的支持。最后针对案主人际交往障碍问题,设计活动让案主学习人际交往技巧,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形成稳定的人际交往团体。在服务过程中,激发了案主的内在动力和潜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个案工作结束后,工作者评估了本次个案介入的过程与结果,也评估了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的表现,总结了本次介入服务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思考了社会工作介入重组家庭子女人际交往障碍问题的专业优势和局限性,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本研究将学习到的个案工作方法运用于实际案例中,锻炼了自身的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也丰富了社会工作专业介入重组家庭子女人际交往障碍的实务内容,有利于促进社会工作在解决人际交往障碍方面发挥更好的积极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