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王阳明思想再评价——以成圣之道为中心的考察
【6h】

王阳明思想再评价——以成圣之道为中心的考察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导 言

一、研究现状

1、1949年以前

2、从1949年到上世纪80年代前

3、上世纪80年代的王阳明研究

4、上世纪90年代的王阳明研究

5、本世纪以来的王阳明研究

二、本文研究的思路

三、研究方法

1、思想史和社会史研究相结合

2、“问答逻辑”的方法

第一章 成圣之道与王阳明的学术经历

一、成圣目标的提出

二、成圣之道的早期探索

1、阳明与朱熹格物之学

2、研究佛老之学的经过

3、阳明洞之悟

三、成圣可能的证明与成圣方法的探索与完善

1、龙场之悟:成圣的可能

2、成圣方法的探索与完善:诚意与致良知的提出

3、圣人境界论:万物一体之仁

四、王阳明的圣人观

1、早期儒家的圣人观

2、宋初的圣人观

3、朱熹的圣人观

4、王阳明的圣人观

第二章 成圣本体论:心即理

一、对王阳明心即理说的不同诠释

1、作为理性主体自我立法的心即理

2、作为道德规范与道德意识合一的心即理

二、早期儒学与理学中关于心与理的理论

1、孟子论心

2、朱熹论心与理一

3、陆九渊的“心即理”

三、王阳明的“心即理”

1、对心的重新认识

2、心与其他范畴的关联

3、对理的重新定义

4、心即理与心具理

5、心即理与现实的恶

第三章成圣工夫论:诚意与致良知

一、先立必为圣人之志

二、诚意之教

1、诚意与静坐

2、诚意与事上磨炼说

3、诚意与知行合一

三、致良知之教

1、学术史的回顾

2、王阳明的致良知说

第四章 圣人境界论:万物一体之仁

一、中国思想史上的境界论

1、佛教的涅槃境界

2、道家的自然境界

3、儒家的“仁”“诚”境界

二、王阳明之前的万物一体论

1、庄子与僧肇的万物一体论

2、张载《西铭》中的万物一体思想

3、程颢的万物一体论

三、王阳明的万物一体之仁说

1、一体之仁的证明

2、四句教与一体之仁

3、一体之仁与明德亲民

4、万物一体之仁与等级差异

5、一体之仁的体现者:所谓大人

四、一体之仁与理想社会

1、欧阳修对儒家乌托邦的描绘:礼乐达于天下

2、一体之仁关照下的社会分工

结语王阳明思想再评价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摘要

王阳明(1472-1529)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对王阳明思想的评价,是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在对王阳明思想的评价上,存在套用西方模式的现象,没有反映出阳明作为十六世纪中国思想家的特色。另一种常见的做法是,对王阳明思想个别命题进行抽绎,是将阳明思想抽象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命题,分别诠释,缺乏对阳明思想整体的把握和认识。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成圣之道为切入点,对已有成果予以梳理检讨,力求在把握阳明思想之整体的基础上,采用思想史和社会史研究相结合以及“问答逻辑”的方法,对王阳明思想重新做一评价。王阳明的圣人观与此前儒学史上圣人观念的最大不同在于,否定知识性路径,将“其心纯乎天理”作为()人的唯一标准,威圣的根据是人人心中自有的“良知”。从成圣之道的角度看,“心即理”命题是王阳明对成圣本体论的证明,诚意(包括事上磨练和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则是王阳明探索提出的成圣工夫论,“万物一体之仁”则是王阳明对于圣人境界的直接描述。 在此基础上,本文归纳提出王阳明思想的几个特点。主体性:以成圣之道为例,王阳明强调主体自身能够自我完备、自我实现;过程性:强调关系,强调在具体的情景、具体的关系中展开的理、与具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理,而不是抽象的、不变的理,这是王阳明思想的又一大特色;启蒙性:否定了外在“理”,也否定了外在的权威和经典的无上地位,确立了主体的地位;道德价值本位立场:王阳明把圣人观念彻底道德化,体现出了道德价值立场。唯意志论色彩:突出强调主体的活动性、自决性和非实体性,赋予意志以极端重要的地位,有唯意志论色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