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文人武侠片的“作者电影式”写作——徐浩峰武侠电影艺术特色探析
【6h】

文人武侠片的“作者电影式”写作——徐浩峰武侠电影艺术特色探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原因及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价值

第一章 “电影作者”身份及其电影的定位

1.1.1 文人与武人的身份融合

1.1.2 对武侠电影的另类思考

1.1.3 从理论到实践的实验之路

1.2 徐浩峰武侠电影的定位

1.2.1 硬派武侠

1.2.2 武行电影

1.2.3 “作者”式的武侠电影

第二章 打破传统武侠电影类型化的故事设置

2.1 被社会制度分割的人物设置

2.1.1 寻找身份认同的武人

2.1.2 对传统文化具有解构力量的女性形象

2.1.3 消解善恶的对立人物

2.2 “主动对抗”的冲突设置

2.2.1 武人的自我对抗

2.2.2 武人与制度对抗

2.3 隐藏的悲剧性结局

2.3.1 特殊的社会背景

2.3.2 暴力的“去功能”

2.3.3 武人被流放

第三章 文人式的武侠镜像展现

3.1 动作奇观和暴力的双重消解

3.2 文化的缩影——场景设置的意境

3.3 相互制衡——对称式构图

3.4 打破模式化的剪辑技巧——零度剪辑

第四章 徐氏武侠电影的价值意义

4.1 对“元武侠”的追寻和探索

4.2.对武人阶层的人文关怀

4.3 武侠电影价值观的重塑

4.4 对武侠电影发展的文化自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近两年来,徐浩峰导演的武侠电影受到观众和电影学者的关注。与传统的类型武侠电影不同,原本是武侠小说家的徐浩峰作为导演在处理影片上更多关注的是故事背后体现的文化思考,他的电影都是以自己的武侠小说作为文本进行的拍摄,影片在内涵和外延上将其自身文人的气质与武人的刚硬融入其中。在一定程度上,徐浩峰是一位电影作者,他的电影为中国武侠电影注入了新的血液。《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师父》三部武侠电影实则是徐浩峰对武学文化的探索和对武侠电影新格局的一种尝试,使武侠电影不只是营造视觉上的感官刺激,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历史的想象体现传统而真实的武侠文化,探究武人在特殊时代中的心理状态,在赋予影片中人物气韵和精神的同时也使其武侠电影有着文化的自觉,另类的关注视角使他的作品形成了独特的武侠电影风格。徐浩峰的三部电影都是由自己的小说改编而成,“编导合一”与他的文人和武人相结合的身份构建了他“电影作者”的身份;徐浩峰个人对于武侠文化的情怀与追求,本质上打破了传统武侠电影类型化的故事特征,人物设置、冲突设置以及故事的结局都包含了导演本人对于武侠电影的思考;电影中的武打动作、场景设置、对称式构图以及剪辑技巧打破了传统商业武侠电影的模式,在影像方面徐浩峰关注的是传统文化与电影内涵的融合;徐浩峰自身的文人气质与他对武侠电影的热爱对当前武侠电影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徐浩峰武侠电影的研究不仅能够正确理解徐浩峰武侠电影的艺术特色,更重要的是作为武侠电影的新形态,徐浩峰的武侠电影对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