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研究及对策——以陕西省属高校为例
【6h】

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研究及对策——以陕西省属高校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定义

2.2 理论研究综述

2.3 实证研究综述

3 大学生学习倦怠因素分析及问卷设计

3.1 大学生学习倦怠因素分析

3.1.1 大学生学习倦怠产生原因

3.1.2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表现

3.1.3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特点

3.2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理论假设与模型设计

3.3 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初步设计

3.3.1 研究对象的确定

3.3.2 研究方法的选择

3.3.3 初测问卷的编制及验证

3.4 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试问卷确定

4 大学生学习倦怠实证分析

4.1 被试样本的基本情况

4.2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研究变量及各个维度的人口学统计量方差分析

4.3.1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性别差异比较

4.3.2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专业类别差异比较

4.3.3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年级差异比较

4.3.4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生源地差异比较

4.4 研究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4.5 验证性因子分析

5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应对策略

5.1 重视心理教育,健全学生人格

5.2 注重学风建设,完善教学管理

5.3 激发学习兴趣,营造学术氛围

5.4 认清社会现状,加强就业指导

6 总结

6.1 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6.3 后续研究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问卷

附录2:试问卷独立样本T检验量表

附录3:学习倦怠旋转成份矩阵及信度检验结果

附录4: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性别独立样本T检验

附录5:大学生学习倦怠在不同专业类别的多重比较

附录6:大学生学习倦怠在各年级学生的多重比较

附录7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得奖励情况

展开▼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发生了变化,同时也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学习态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目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此对其成因进行研究非常必要。
  本文主要是研究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和应对策略,对愈加严重的大学生学习倦怠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探索出各维度之间影响程度的大小。论文首先回顾了学习倦怠理论的发展情况,然后根据理论基础提出模型假设和制订调查问卷,对目前大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分析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等内容,同时针对引发原因进行探讨提出应对策略。具体研究内容可分为三步:首先,在相关理论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模型与假设,通过量表设计完成了试问卷的设计,利用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了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后,探索出了研究变量的因子,同时确定了正式问卷。然后,利用正式问卷进行大规模调查,利用收集的数据对各个研究变量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了量表所包含因子与最初探究的构念相同。最后,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得到了研究变量及其各维度间的路径关系。根据数据分析的最终结果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本文的主要结论有:目前,大学生学习倦怠是普遍存在的,不同的性别、专业、年级和生源地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分别以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这三个维度来分析学生学习倦怠情况,可以得知。从性别角度分析,大学男生的学习倦怠程度要明显高于女生,并且男生的情绪更为低落。并且在行为不当这个维度上面,表现与情绪低落相似,也是男生的倦怠程度高于女生,更容易产生逃课、沉迷游戏等现象。从专业角度分析,文科类学生学习倦怠的现象最为明显,其次是理科,最后是工科。从年级角度分析,表现为大一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最低,在情绪、成就感和行为上表现也明显优于高年级学生,大四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最严重。而大二与大三学生之中也存在倦怠现象,但是低于大四学生。所以得出大学生学习倦怠呈现出由低年级向高年级逐渐加剧的现象。从学生生源地角度分析,来自城市的学生倦怠现象最为明显,而农村学生则最低。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