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传播学视阈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老残游记》两译本为例
【6h】

传播学视阈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老残游记》两译本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致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CONTENTS

Chapter I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1.2 The Methodology

1.3 The Thesis Structure.

Chapter II Translator Subjectivity and Communication Science

2.1 Connotations of the Translator Subjectivity

2.2 Communication Science and Communication Models

2.3 Translator Subjectivity under the Frame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Chapter III Translator Subjectivity in Lao Can You Ji under the Frame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3.1 Lao Can You Ji and Its Translation

3.2 Translator Subjectivity as a Mediator

3.3 Translator Subjectivity Influenced by the “Noises” during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Chapter IV Communication-Based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or Subjectivity

4.1 Subjectivity Initiative

4.2 Purposivness

4.3 Passivity

Chapter V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and Tentativ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参考文献

ACHIEVEMENTS

展开▼

摘要

译者,作为翻译过程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其作用长期以来一直被翻译界忽视。自从19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译者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并且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翻译流派开始对译者从各个角度进行研究,比如操纵学派,目的论,阐释学等。
  翻译,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信息的传播。但是它与一般的传播的区别在于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活动。在传播理论的框架下,翻译传播是由原文的传播和译文的传播组成,而译者则是一个“中间人”,既是原文的读者又是译文的作者,连接了两个传播过程,是原文传播的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必然会受到两个传播过程的各个参与者的影响。不仅如此,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噪音”也限制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本文以传播学理论为依据,选取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为研究对象,以杨宪益和美国汉学家谢迪克的译本为研究语料,分析和研究译者主体性及其具体的体现,并且通过研究和分析,总结传播学理论视阈下译者主体性的特点。本文不仅利用传播学理论,全面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同时也证明,将传播学应用到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是可行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