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古典诗歌中“居”的美学意蕴
【6h】

中国古典诗歌中“居”的美学意蕴

代理获取

摘要

“居”作为人的一项必要的生存需求,不仅是生命机体性的现实活动,而且可以经由人的社会文化和精神层面,继而提升为一种生命的“自觉-自由”之“居”。生活中任何“居”的行为都是在自然环境基础的一种“属人”性的构建,因此,“居”不仅要满足人现实的身体性需求,而且要能够给人精神的认同与归属。中国古典诗歌蕴含着丰富的,且浓郁的审美色彩,抒写了对自由、精神之“居”的向往,为我们的学术研究,对人的当下生存输送着无尽的滋养。中国古代诗人于生活中审美地抒发内在的生命情趣,用诗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纯美的精神自由之地,这是诗人“居”的美学。人与生活环境的和谐为一,以及环境带给人精神与情感的认同,这是生命自由感与美感的前提,是人与环境双向互动的交流过程,这也是我们所探讨的“居”的美学意蕴所在。
  中国古代的“居”体现着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对古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对个体生命活动的体认,对人与自然、宇宙关系的审视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儒家文化讲求仁德之美,以德比“居”。道家思想主张与“道”合一,自然无为而化“游”为“居”。屈原则把先秦时期的觉醒意识发展到了顶峰,展现了他的崇高之“居”。魏晋名士“越名教而任自然”,表现其自觉的缘情之“居”。明代启蒙思想家觉醒了人的自主意识,是自然性情的复归之“居”。
  中国古代诗人诗性地感悟到自然万物的生命之美,创造了许多心物一体的诗歌意境。他们或隐于超然世外,或恋于田园牧歌,或思于寒江独钓,或耽于静谧空灵,或安于乡野自适等等,各自以不同的精神之“居”方式表现他们对个体生命活动的觉解。
  人类文明的演进必然是建设性的,是一个不断否定之否定的循环过程。随着社会文化发展,中国古人“空灵”、“游心”、“高致”式的“居”也在不断沉淀、实在、具象,逐步转换为人们现实的“人居”。结合陈望衡先生环境美学对“乐居”生活的启示,我们能够为当下及未来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