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半肝交替照射对杂种犬肝脏损伤与修复的实验研究及中药对此的干预效应
【6h】

半肝交替照射对杂种犬肝脏损伤与修复的实验研究及中药对此的干预效应

代理获取

目录

独创性声明及保护知识产权声明

缩略语表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加速器非常规分割照射诱发狗放射性肝损伤模型的建立

第二部分放射性肝损伤和修复的变化及其时间与剂量效应的关系

第三部分养阴抗毒胶囊对加速器非常规分割照射诱发狗放射性肝损伤的干预效应

第四部分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图一

附图二

展开▼

摘要

目的目前对肝广泛转移灶及原发性弥漫性肝癌的临床治疗国内外还鲜有报道。过去由于照射技术的限制,半肝交替照射还未见应用。近年我院将半肝交替同三维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技术结合,同时配以中药治疗此类肝癌,取得了初步疗效。但放射性肝炎及其纤维化是影响腹部放疗疗效和放射病预后的严重并发症,有时放射性肝炎可导致放射性肝纤维化,常造成肝硬化腹水甚至肝衰竭而致死,而且至今尚无有特效的防治措施。为了进一步揭示半肝交替技术的实验基础依据,探索照射后肝脏组织的放射性损伤和修复的变化及其时间与剂量效应的关系,初步确定肝组织的最佳耐受剂量,同时观察YC1对放射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为放射性肝炎及其纤维化的防治探索一种新的有效方法而设立了此研究。 它对民用医学和军事医学都具有重要价值。 方法1.健康成熟杂种犬40只,体重(12.32±0.22)kg,平均12.3kg,雌雄不均,随机分组:A组3.0Gyx(8+8)f(8只),B组3.5Gyx(8+8)f(8只),C组4.0Gyx(8+8)f(8只),D组4.0Gyx(8+8)f+YC1(8只)及正常对照组(8只)。 2.A、B、C、D组狗用速眠新(曾名846合剂)Ⅰ注射液,按0.08-0.1ml/kg肌注麻醉后按照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常规进行①体位与固定。②模拟机定位测量呼吸动度。③CT扫描定位④CT图像传送到Topslane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二位以上医生共同参与勾画大体“肿瘤”体积GTV,即半肝“病灶”总体积)和重要器官(如十二指肠、胰腺、胃、肾脏和脊髓等)。计划靶体(PTV)根据在模拟机下观察到的肝脏随呼吸而运动的幅度,GTV在头脚方向留出1.5~2.5cm,其它方向留出1.0cm。⑤计划设计与优化:一般每半肝采用2~3个适形野照射。优化指标:四组均为90%的等剂曲线包绕PTV(实际接近于半肝)。PTV剂量均匀性为90%~107%。⑥放疗方法与计量:用SiemensMevatron6745直线加速器6MVX线照射。照射方法:3.0~4.0Gy/次,3次/周,每半肝照射完8~12次换位,先左后右或先右后左。 3.D组于照射前一周以YC1100mg.kg-1.d-1灌胃,灌服药物直至实验结束。其余各组按D组同期同剂量灌服生理盐水直至实验结束。 4.于照射后3d,1、2周和1月应用上述方法麻醉后抽血查全血计数,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胆红素(TBiL),胆碱脂酶(CHE)等。 5.于照射后1、3、6月行肝穿取肝组织(末次活杀提取肝组织)病理组织切片做HE染色,透射电镜;Van.Gieson氏液染色观察胶原纤维变化;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肥大细胞数密度。 6.于照射后1、3、6月应用上述方法麻醉后抽血2-3ml,分离出血清后于-20℃冰箱保存,用放射免疫的方法待测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Ⅳ型胶原(CIV)。 结果1.除C组外各组照射后3d、1、2周、1月与对照组比较全血计数均呈现先轻度下降后上升至接近对照组的水平内;血清总胆红素(ST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以及球蛋白(G)先轻度升高后又降至接近对照组的水平,白蛋白(A)及胆碱脂酶(CHE)持续降低但幅度不大;经统计学分析,除C组外各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其升高或下降的幅度与所给剂量的大小呈正相关。C组白蛋白(A)和胆碱脂酶(CHE)持续降低及谷丙转氨酶(ALT)的逐步升高至1月时已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它指标与上述各组变化近似。 2.A、B、C三组全血计数和肝功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变化相对明显,并且与剂量的大小呈正相关;D组全血计数和肝功各项指标接近对照组的水平变化不明显,且白蛋白(A)和胆碱脂酶(CHE)及谷丙转氨酶(ALT)等指标的变化D组均轻于C组(P<0.05)。 3.照射后1月各照射组可见不同程度的急性放射性肝炎改变,且其严重程度与剂量的大小呈正相关;D组轻于C组;光镜改变主要表现为:肝细胞浊肿变性,部分呈现嗜酸性变,存在点状坏死,肝窦扩张充血,间质炎性细胞侵润;仅B,C组在汇管区及中央静脉周围出现略有增多的胶原纤维,C组最多。A、B、C三组肥大细胞均有增多,且其增加程度与剂量的大小呈正相关,C组最多,A、B组主要分布在肝小叶,C组主要分布在汇管区和肝小叶,D组变化不明显;电镜改变主要表现为:线粒体肿胀,肝窦上皮细胞及Kupffer细胞肿胀,Kupffer细胞穿出血窦,进入窦周间隙。Disse隙发生水肿,汇管区大量浆细胞聚集,可见贮脂细胞和Disse隙胶原纤维。 4.照射后3月各照射组急性放射性肝炎改变减轻,且其减轻程度与剂量的大小呈负相关,D组最明显,A、B两组次之,C组不明显;C组可见肝脏损伤性改变,光镜改变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崩解,核固缩,呈局灶性坏死,肝窦扩张或闭塞,中央静脉闭塞,淤胆明显。间质炎性细胞侵润等较1月时减轻;Kupffer细胞明显增生,散在;双核肝细胞多见,空泡少,嗜酸性变小。血管内皮细胞变性;胶原纤维明显增多(P<0.05),主要分布在汇管区及中央静脉周围,其余各组变化不明显或减少。A、B两组肥大细胞数较1月时减少,而C组进一步增多(P<0.01),主要分布在汇管区及肝小叶内。D组变化仍不明显;C组电镜改变主要表现为:贮脂细胞较1月时增多;Disse隙发生水肿,其内成纤维细胞增生活跃,有较多的胶原纤维。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大量的肝糖原聚集。出现变性的肥大细胞,并有脱颗粒现象,肝血窦内皮细胞变性。 5.照射后6月各照射组急性放射性肝炎改变基本恢复,C组可见肝脏慢性损伤恢复性改变,光镜改变主要表现为:小叶结构常遭破坏,大量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伴胶原化并分割肝细胞形成假小叶。肝细胞呈现片状坏死,肝窦变窄或消失,广泛的空泡形成,双核少,核仁明显,淤胆明显。肝细胞核固缩,甚或消失。C组胶原纤维较3月进一步增多(P<0.01),主要分布在汇管区及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间及坏死区亦存在,其余各组变化不明显或减少。C组肥大细胞数较3月进一步增多(P<0.01),主要分布在肝小叶内,肝细胞周围也大量存在;其余各组未见或减少;C组电镜改变主要表现为:肥大细胞活化,呈现各种颗粒类型,近Disse隙及肝细胞间存在大量成束的胶原纤维,胶原纤维浸入界板肝细胞;中央静脉和汇管区间形成纤维性桥。 6.随着照射剂量增加,观察时间延长,肝放射损伤加重。A、B、D组照射6个月后,虽然肝细胞仍有一定程度损伤,但较C组为轻,且未见明显增生的胶原纤维及肥大细胞。C组可见较多的胶原纤维及肥大细胞。 7.C组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Ⅳ型胶原(CIV)照射后升高明显,经统计学分析,3,6月时各项指标与对照组及D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其余各组变化相对不明显。 结论1.急性放射性肝损伤与所受剂量大小呈正相关;只有达到一定剂量照射时[在本实验条件下,当照射剂量达到4.0Gyx(8+8)f],慢性放射性肝损伤才可发生。 2.急性放射性肝损伤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可继发慢性放射性肝损伤。即炎症程度与后期的纤维化密切相关。 3.在3.5Gyx(8+8)f以下半肝交替照射对肝脏虽有毒性反应,但损伤可在照射后6个月基本恢复,在4.0Gyx(8+8)f以上半肝交替照射对肝脏毒性反应较重,照射后6个月以肝纤维化形式进行修复。 4.YC1具有一定的保肝作用,能减轻加速器非常规分割照射后诱发的急慢性放射性肝损伤,从而提高肝脏对放射线的耐受性。 5.YC1通过抑制炎症及减轻炎症反应的程度等达到抗炎抗辐射性纤维化的作用。 6.照射后3月汇管区及中央静脉周围胶原纤维即明显增生,YC1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Kupffer细胞,肥大细胞等的活化,以及由肝星状细胞合成的与肝硬化呈正相关的LN,降低与肝纤维化病变程度呈正相关,能灵敏的反映肝纤维化发生,发展和预后的主要由肝内皮细胞摄取分解的透明质酸(HA)以及抑制能较好地反映肝细胞损伤,纤维化程度,对肝纤维化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均有较高价值的Ⅳ型胶原(CIV)等细胞外基质达到抗放射性纤维化的作用。 7.肥大细胞参与了肝纤维化的形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