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晚清武训兴学活动析论
【6h】

晚清武训兴学活动析论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前言

一、武训兴学活动研究的学术回顾

二、本文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第一章 武训兴学活动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以行乞为主的多元积资方式

第二节 设学三州县与义学规模的扩大

第三节 兴学活动教育经验的初步总结

第二章 武训兴办义学的成功因素

第一节 “修个义学为贫寒”的选择

第二节 区域发展需要与地方政府和士绅的支持

第三节 独特人格的铸造与兴办义学的动力

第三章 兴学活动的影响与武训精神的形成

第一节 晚清时期对武训的肯定与表彰

第二节 武训兴学事迹的宣传与弘扬

第三节 武训形象与武训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武训是晚清鲁西北地区的一位农民,生活在中国社会的最底层,由于他以赤贫之身行乞兴学,最终设学三州县,赢得“乐善好施”的美名,成为倍受关注的“孝义”人物。建国初期,由于《武训传》的上演,武训成为一个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的形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改革开放以后,武训的生平资料得到初步的整理,武训的精神得到了初步的探讨,但对其兴学活动仍缺乏系统深入的讨论,本文试图弥补这一不足和缺憾,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武训兴学活动的基本特点。兴学活动离不开资金、规模和效益,本部分围绕行乞积资、设学三州县与敬师、劝学讨论了武训兴学活动的特点。重点分析了武训行乞积资的办学特色,特别强调,正藉于此,才带动了义学规模的扩大,形成尊师、重教、敦品的朴素的教育理论。
  二、武训兴学活动成功的基本因素。本部分首先论述“修个义学为贫寒”的办学宗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鸦片战争的爆发,社会的转型,给晚清的基础教育造成了困难,也为武训兴学提供了空间。其次结合鲁西北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重点讨论武训行乞积资的可能与地方政府与士绅支持的现实。最后特别强调儒家“取义成仁”的观念,佛教“乐善好施”的主张,民间“舍生取义”的传统,铸造了武训的独特人格,为他的兴学活动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三、武训兴学活动的影响与武训精神的形成。本部分着重分析武训去世后,他的兴学活动对他的形象演变产生的影响,以及在武训精神中的核心地位。首先叙述晚清时期,由于他行乞兴学,被作为“孝义”人物进入国史馆的过程。其次分析民国时期,武训兴学事迹的初步整理,陶行知等人对武训精神的初步挖掘和宣传。再次简单介绍建国初期,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以及对武训兴学活动的曲解。最后结合改革开放后学术界关于武训精神的讨论,特别强调武训的兴学活动超越历史和区域的特殊价值及其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